教師悅讀成長計劃|劉新元:做一名心理健康的守護人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實習生 盧柏州 策劃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徵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徵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山東省曹縣第一中學教師 劉新元
翻開李鎮西老師《做最好的老師》中“學生青春心理健康教育”這一章,看着那些關於青春困惑的文字,身爲高中美術教師的我,心裡泛起層層漣漪。這一章裡的一個個案例、一段段思考,就像一面鏡子,照出學生青春裡的迷茫,也照出我們教師該有的擔當——做學生心理健康的守護人。
青春,多美好的詞啊,可高中學生的青春,滿是成長的陣痛。“難道我真的得了什麼病嗎?”那位少女的疑問,讓我想起自己課堂上,那些看似專注畫畫,實則可能心裡裝着煩惱的學生。他們在美術創作裡,或許會用色彩隱晦表達情緒,可我們老師,有時忙着教技法、評作品,忽略了畫筆背後的心靈波動。美術課不只是教畫畫,更是走進學生內心的窗口。就像李老師說的“心靈在呼喚”,學生們的心靈呼喚,需要我們聽見。
高中學生面臨學業壓力、人際關係、自我認同的難題。美術教室裡,常常有學生對着空白畫布發呆,他們不是不想畫,是心裡的糾結沒處安放。有個學生曾經問我:“老師,我畫得不好看,是不是就不該學美術?”這表面是對繪畫能力的懷疑,實則是自我價值的迷茫。這時候,我不再只講構圖、色彩,而是和他聊,告訴他美術不是隻有“好看”,就像青春不是隻有“優秀”,每一筆都是表達,都是成長。這讓我明白,美術教師的守護,是在技法之外,給學生心靈的肯定,讓他們知道,不管畫成什麼樣,都值得被看見。
青春期的心理教育,途徑和形式多樣。李老師提到心理輔導通信,我想,美術課也能成爲獨特的“心理輔導室”。課堂上的創作分享、主題繪畫活動,都是學生表達的機會。有次以“青春”爲主題創作,有的學生畫了破碎的鏡子,有的畫了並肩的身影。我沒有急着評畫的好壞,而是讓他們講講畫裡的故事。破碎鏡子的學生說,覺得自己缺點像碎片,怎麼也拼不好;並肩身影的學生說,和朋友一起面對壓力,很溫暖。這樣的交流,讓美術課成了情緒出口,也讓我更懂他們的內心。我們不用刻意當心理專家,只要在教學裡多些傾聽、多些共情,美術課堂就能成爲心理健康的滋養地。
“我是不是變壞了?”“怎麼改變孤僻性格?”這些學生的困惑,在美術教學裡也能找到迴應。比如面對孤僻學生,我會邀請他們參與小組合作繪畫,從簡單的色彩搭配分工開始,慢慢讓他們感受到協作的力量。在共同創作中,他們學會交流,發現自己的想法能被他人接納,孤僻的殼子也慢慢裂開。美術,成了連接心靈的橋樑,讓學生在藝術互動裡,修復心理的小傷口。
關於男女同學交往的誤解,美術也能發揮作用。有學生因爲和異性同學一起討論繪畫,被流言困擾。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安排“友誼與美好”的主題創作,引導學生用畫筆展現真摯的同學情誼,不管是同性還是異性。通過作品分享,讓大家看到,正常的交往是青春里美好的風景,不該被誤解蒙上灰。美術的感染力,能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守護學生心理的純淨。
“什麼樣的自我是最美的?”這是青春永恆的追問。在美術教學中,我帶學生欣賞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從古典的完美比例,到現代藝術的個性表達,讓他們明白美沒有固定標準。就像青春的自我,不用刻意迎合他人。有學生原本總模仿別人的畫風,後來在探索中找到自己的繪畫語言,畫出獨特的作品,也找到了自信的自我。美術教會學生欣賞藝術之美,更該引導他們發現自身之美,這是心理健康守護的重要部分——自我認同。
李鎮西老師說“細心呵護心靈的幼芽”,高中學生的心靈就像這些幼芽,脆弱又充滿希望。作爲美術教師,我們的課堂、我們的作品指導、我們的交流,都該是滋養這幼芽的雨露。不要覺得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老師的事,每一位教師,每一堂課,都能成爲守護的陣地。在日常教學裡,我越來越覺得,美術不只是技藝的傳授,更是心靈的對話。當學生畫出壓抑的黑色,我們要看見背後的情緒;當學生畫出明亮的色彩,我們要懂得這是希望的綻放。我們用美術的方式,陪學生走過青春的迷茫,讓他們在藝術裡找到治癒自己的力量。
做一名心理健康的守護人,不是多麼宏大的使命,就是在每一次課堂交流裡,每一幅作品解讀中,每一回創作鼓勵時,給予學生心靈的關注。高中美術教師的守護,或許很細微,但只要我們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心去感受學生的心靈呼喚,用美術的獨特方式去迴應,就能成爲學生青春路上,那個默默守護心理健康的同行者。讓美術課堂,不僅是藝術成長的空間,更是心靈健康的港灣,這是我從李老師書中汲取的力量,也是我要一直踐行的教育初心。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