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悅讀成長計劃|趙麗:用心灌溉,守護一朵花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策劃整理
編者按:即日起,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聯合推出《教師悅讀成長計劃》欄目,展現我省教師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在書香浸潤中不斷提升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質的良好風貌。該欄目向山東大中小學及幼兒園教師長期徵稿,徵稿郵箱爲qlwbyddx@126.com,文章內容需結合自身教育故事,講述一本好書帶給自己的成長啓迪。好文將擇優在齊魯壹點客戶端《青年說》新聞專欄發佈。
文/山東省沂南縣界湖街道中心幼兒園教師 趙麗
寒假作爲學期之間的過渡期,不僅是身心休憩的“驛站”,也是實現自我成長和沉澱的重要契機。爲助力教師在反思中提升,在實踐中成長,我們幼兒園在放假前開啓了“假期共讀充電模式”,本次我們共同選定的書目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看見孩子》。
《看見孩子》這本書,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也讓我對“看見孩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具體內容包括“研究對話”“問題研討”“相信兒童”“反思筆記”“發現世界”“家庭實踐”等六個板塊。書中強調,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喚醒;不是塑造,而是陪伴。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作爲教師,我們要做的不是用統一的標尺去衡量他們,而是用心去觀察、傾聽、理解,看見每個孩子的獨特之處,並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和支持。
工作至今已有13年有餘,自2018年自主遊戲在臨沂落地生根,我親眼見證了幼教事業的蓬勃發展,見證了來自身邊同仁們教師觀與兒童觀的轉變。13年間,我從一個初出茅廬的幼教“小白”,逐漸成長爲一名經驗豐富的幼兒園骨幹老師,也深刻體會到“看見孩子”對於日常保教工作的重要性。
看見孩子:理念的覺醒之路
記得剛入職時,我帶着滿腔熱情投入到幼教工作中,卻常常被“教什麼”“怎麼教”“怎樣制定目標”所困擾。那時的我,貌似更多關注的是教學計劃和目標的完成度,是孩子們是否按照預設的目標完成了學習任務。直到接觸自主遊戲,理解了自主遊戲的理念,我纔開始真正思考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在實踐自主遊戲的過程中,我慢慢學會了蹲下身來,用平視的目光觀察孩子。我驚喜地發現,當真正放手,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權時,他們展現出的創造力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一個簡單的積木,在孩子手中可以變成城堡、輪船、大炮;一場自發的角色扮演遊戲,蘊含着孩子們對世界和周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這些發現讓我明白: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着內在獨特的發展節奏和不一樣的學習方式。
這種觀念的轉變也影響着我的教育教學實踐。我不再急於給孩子們的“十萬個爲什麼”出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學會帶着好奇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不再執着於預設的目標,而是跟隨孩子的興趣生成課程。這種轉變,讓我收穫了意想不到的驚喜:孩子們變得更主動、更投入、更喜歡幼兒園了。
專業成長:從看見到支持
因爲看見了孩子成長中的力量,所以我時不時會停下來思考:對於孩子,只憑着心中的愛和熱情是遠遠不夠的。我深知,要更好地看見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就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我積極參加各類市縣組織的培訓學習與教研活動,同時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閱讀適合自己的專業書籍,努力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這些學習不僅豐富了我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我建立起了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
在實踐中,我嘗試將理論轉化爲具體的教育行爲。在生活當中認真觀察孩子們的遊戲行爲,記錄他們成長中的點滴。
例如,在觀察到一個孩子反覆搭建又推倒積木的行爲後,也許曾經的我會以爲孩子是在“搗亂”,而現在的我意識到這是他在探索空間關係和因果關係,於是不再急於干預,而是給予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探索。
原本只是低頭耕耘,未曾想一擡頭,已看到果實掛在枝頭。在不斷觀察傾聽中,我的專業成長也獲得了認可。2024年,我通過日常觀察撰寫的遊戲案例和融合案例,分別獲得市一等獎和省級三等獎,教師專業能力大賽榮獲省三等獎。這些榮譽不僅是對我專業能力的肯定,更是對我堅持“看見孩子”這一教育理念的鼓勵,激勵着我繼續一路前行。
同時,《看見孩子》讓我明白,看見孩子不僅僅是看見他們的行爲,更要看見行爲背後的原因和動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和發展特點,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他們,接納他們的不完美,欣賞他們的點滴進步。我們要用心去傾聽他們的聲音,理解他們的感受,與他們建立平等、和諧的師幼關係。
十三年幼教路,從“以教師爲中心”到“以兒童爲中心”,從“關注知識傳授”到“關注全面發展”,從“統一要求”到“尊重個體差異”,這些轉變都體現了我們對兒童的理解和尊重在不斷深化。
家園共育:理念轉變的見證者
我也親眼見證了家長理念的轉變。在實踐自主遊戲的過程中,我也深刻體會到家長教育理念轉變的重要性。
十年前,家長們更關注孩子的知識學習和技能培養,經常會說“給我們多喝水”“教我們認字”之類的話。
記得剛開始推行自主遊戲時,時常有家長擔心:“天天這樣瞎玩能學到東西嗎?”“爲什麼不教孩子認字算數?”面對這些疑問,我們通過家長開放日、家長講座和一對一溝通等方式,讓家長親眼看到孩子在遊戲中的學習與發展。
漸漸地,家長們的觀念開始轉變。他們不再只關注孩子是否多喝水、是否吃飽穿暖,而是開始重視孩子的獨立能力、社交能力、情緒管理能力等。他們也會主動與我們溝通,瞭解孩子在園的表現,並積極配合我們的教育工作。比如本學期,我園廢舊材料收集倡議書剛發佈,家長們就積極響應,和孩子們一起收集、篩選、清洗材料,大家集思廣益,共同充實孩子們的區域遊戲材料。
在家園溝通中,我也學會了嘗試運用專業的角度去分析解讀孩子的行爲,幫助家長理解孩子的發展需求。這種基於理解的溝通,讓家園合作更加順暢,也爲孩子的成長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不斷耕耘,不斷成長。從最初的迷茫到現在的堅定,我深深體會到: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喚醒;不是塑造,而是陪伴。看見孩子,不僅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更要用心去感受。當我們真正看見孩子時,就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獨特的種子,都有着獨特的生長節奏和綻放方式。
未來的教育路上,我將繼續秉持“看見孩子”的理念,不斷學習、反思、實踐,用專業和愛心陪伴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因爲我相信:只有真正看見孩子,才能做有溫度的教育。等一朵花開,只需用心澆灌,花朵總會在適宜的時間綻放。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