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悅讀成長計劃|姚貴欣:換一種思維做教育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實習生 白應嬋 策劃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徵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徵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臨沂市沂南縣蒲汪鎮大王莊中心小學教師 姚貴欣

巴學園的那輛電車教室早已在戰火中化作廢墟,可它卻在我工作的教室裡每個學期重新啓動。第一次讀《窗邊的小豆豆》時,我還是師範生,只被童話般的校園吸引;近期我再次閱讀這本書,又有了全新的認識,當我面對自己班裡的小“豆豆”們,我纔讀懂黑柳徹子藏在字裡行間的教育密碼——那是一份“把兒童當完整的人”的宣言,也是一條“用信任、傾聽與等待去點燃成長”的實踐路徑。以下是結合我結合教育教學實踐,對做教育的一些思考:

“問題”不是標籤,而是課程資源的入口

書裡的小豆豆因爲“干擾課堂秩序”而被退學,卻被小林宗作校長視爲“個性”。現實中,我遇到的小浩同樣坐不住,過去我會立刻制止,再扣紀律分,但巴學園提醒我——孩子每一次出格,都在暴露學習的興奮點。

小浩入學時語文墊底,拼音、識字全是紅叉。那天學《影子》,他嘀咕:“課文說影子像小黑狗,可爲什麼我有時候沒影子?”我把這句話寫進“班級問號銀行”,讓它成爲當天的語文主問題。我沒有立刻解釋,而是帶着全班回到文本。圈畫“影子在前,影子在後”兩句,讓孩子用鉛筆在書頁上給“前後”加箭頭;分組演讀,一人讀句,一人做“太陽”,用手電打光,讓“影子”在地面移動;回到座位,小浩發現:只要“太陽”位置一變,影子就“一會兒長,一會兒短”。

我順勢板書“長—短”“前—後”兩組反義詞,讓他當小老師領讀。小浩第一次把聲音放得又大又穩。接着我佈置寫話:用“有時候……有時候……”說說影子。他寫道:“有時候影子比我高,有時候影子比我矮,它好像會變魔術。”寫完還主動給“魔術”標上拼音。一週後,詞語聽寫,“影子、前後、長短”他全對。期末捲上,閱讀理解他拿了滿分。原來,當孩子的問題被語文課堂接住,拼音和句子也會跟着活起來。

傾聽不是禮貌,而是課程設計的核心技術

小林校長能聽小豆豆講四小時的話,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複製,但“聽完一段完整敘述”是可以被課程化的。我在班裡設置“10分鐘故事接龍”:每天放學前,學生圍圈,每人用一分鐘續編同一個故事,教師只做錄音和關鍵詞板書。

第一輪,小彤(留守兒童)只擠出一句“小貓去找媽媽了”。我沒有追問,只把這句話寫在黑板最中央。第二輪,她補了“小貓帶上了自己烤的餅乾”;第三輪,她把餅乾送給沿途遇見的乞丐爺爺;到第七輪,故事結尾成了“小貓發現媽媽就是那位笑着吃餅乾的乞丐爺爺”。全班鼓掌時,小彤眼裡有光。

我後來把這份錄音發給在外地打工的小彤媽媽,她連夜給孩子寫了封長信。再後來,小彤的寫話作業從三句話變成了三頁紙。傾聽讓一個沉默的孩子完成了自我敘事,也讓家長重新被捲入教育現場。

空間不是背景,而是第三位教師

巴學園的電車教室是可移動的,它把城市、田野、商店都變成了課堂。我的教室在一樓,窗外有一塊三百平方米綠化帶。後來學校栽上了油杏,我們擁有了一座“樂園”。

油杏黃透那天,我把語文課搬到樹下。第一課,孩子們仰頭寫《第一顆油杏》:嗅果皮的杏甜,看陽光“在果肉裡打旋”,把“金黃、微透光”寫進觀察本。第二課,量樹距時,我讓他們用“一樹小燈,點亮夏天”改寫《鄉下人家》。第三課,小宇發現螞蟻排隊啃落杏,寫《蟲子的糧倉》:“螞蟻搬杏,像搬太陽的碎屑。”我貼這段上牆,他首次朗讀。

收穫那一刻,杏香混着書香,語文與生活合而爲一。

把“評價”具體到行爲

“閃光條”制度實行第三週,小杰——那個曾調皮的“火藥桶”——第一次被記錄。值日生寫道:“週三午休,小杰把圖書館門口散落的繪本全部碼齊,還提醒一年級同學輕拿輕放。”週五朗讀時,他把頭埋進臂彎,耳根通紅。攢夠10枚能量幣後,他沒有換想要的獎品,而是遞交申請:“我想把圖書角變成‘會講故事的角落’。”此後,他再沒有出現在紀律通報裡,而“閱讀樹”成了班級最擁擠的角落。

黑柳徹子在後記裡寫道:“如果今天還有巴學園,它一定不再是一輛電車,而是一種看不見的空氣,讓所有經過的孩子都能自由呼吸。”我把這句話貼在辦公桌前,提醒自己:教育不是把“豆豆”修剪成整齊的形狀,而是創造一片土壤,讓每一粒“豆豆”都長成它該有的樣子——或灌木、或藤蔓、或參天大樹。當我在作業本上寫下“你真是個好孩子”時,我會補上一句“因爲你在油杏園裡悄悄捉蟲子”。那一刻,我相信巴學園已經在我這間普通的教室裡,悄悄地,重新開學。

黑柳徹子說,如果沒有小林校長那句“你真是個好孩子”,她的人生會截然不同。巴學園不在東京廢墟,而在教師每一次把問題變資源的瞬間。願我們都能成爲孩子生命裡“美好的大人”,讓每一粒“豆豆”在屬於自己的季節,盡情發芽。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