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悅讀成長計劃|朱素霞:讓思維在課堂上紮根生長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實習生 盧柏州 策劃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徵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徵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山東省菏澤市曹縣磐石街道辦事處回民中學教師朱素霞

初次翻開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彷彿推開了一扇通往教育本質的窗戶。這位紮根鄉村學校三十年的教育家,以100條建議編織成一張細密的網,網羅的不僅是教學方法,更是教育者守護思維、喚醒智慧的哲學。

通讀全書,那些浸潤着田野氣息的文字,時常讓我停筆沉思:當我們談論教育時,究竟在追求什麼?或許答案就藏在蘇霍姆林斯基那句“教師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的心靈”裡——只不過在數學課堂上,這顆“露珠”更似學生破土而出的思維萌芽,需以恰當方式澆灌,方能長成邏輯的大樹。

以“探究”爲槳,渡向思維的深海

蘇霍姆林斯基反覆強調:“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思維能力。”

這讓我想起班裡總愛“跑神”的小宇。在學習“勾股定理”時,他雖能背誦公式,卻在運用其解決“已知直角三角形兩邊長求第三邊”的問題時頻繁出錯,未能真正理解定理內涵。書中“探究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讓我頓悟:每個孩子的思維切入點不同,與其強求統一解題步驟,不如搭建“個性化探究場景”。

於是,我開展“主題探究周”:將勾股定理的應用設計爲“故宮尋寶記”項目,讓喜歡地理的學生利用平面直角座標系完成北京故宮內各個建築的地理位置座標表示,並設計尋寶路線,用座標表示點的平移來規劃路徑。當小宇舉着自己繪製的故宮尋寶路線圖,講解如何根據勾股定理計算路線長度時,我深刻理解:數學不是公式堆砌,而是點燃思維的火種。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生活在思維的世界裡”,真諦在於讓他們在探究中找到與邏輯對話的方式——如他在帕夫雷什中學建立的“數學角”,讓學生在生活場景與數理規律交融中,學會用符號承載思維重量。在“直角三角形性質”教學中,我按課本講解直角三角形兩銳角互餘的性質後,小宇提問:“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與斜邊有什麼關係呢?”我想:這正是讓思維在實踐中生長的機會。

我讓學生拿出直角三角形紙片,將直角三角形沿斜邊的中線對摺,觀察發現斜邊上的中線把直角三角形分成了兩個等腰三角形,再通過幾何畫板驗證,進而引導學生證明“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於斜邊的一半”這一性質。這般探究,不僅讓知識生根,更讓智慧的枝葉在自主求索中自然舒展。

用“留白”作筆,勾勒思維的可能

書中第31條建議“教師要善於確定:學生什麼時候需要沉默,什麼時候需要發表意見”,讓我反思自己在講授“一次函數”時的誤區。

我曾精心設計多個提問,試圖將一次函數的概念、圖像和性質等知識一股腦兒灌輸給學生,卻只見學生麻木舉手。後來我嘗試課堂留白:教“反比例函數的圖像與性質”時,讓學生用10分鐘自主繪製不同參數下的反比例函數圖像,再討論“函數圖像的變化規律與參數有何關係”;講“二元一次方程組”時故意在解題過程中出現計算錯誤,讓學生當“小偵探”找出錯誤。上週數學課,平時沉默的小雅指出:“老師,您在代入消元時,係數計算有誤。”全班自發鼓掌,這讓我明白“留白是給思維呼吸的空間”。

在“數據的波動程度”教學中,我預留20分鐘讓學生調查班級同學的身高數據,計算方差並分析數據的離散程度。小宇用Excel製作了方差計算過程的表格,小雅則繪製了不同小組身高數據的折線圖並標註出波動較大的點。這些作品讓我感動:留白的意義,是讓數學思維與生活握手。

以“心靈”爲田,耕種思考的沃土

“請記住,你不僅是教課的教師,也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

書中這句話讓我想起畢業班的小林。父母離異讓他變得孤僻,他曾在數學週記中寫道:“解一元二次方程像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出路。”我當時只會“多練習”,卻未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每天15分鐘單獨談心”。於是,我開始進行“思維日記”活動:課間在“秘密花園”用“你畫的函數圖像藏着什麼心情”代替“題爲何錯”;在小林周記本中畫解開的鎖,寫“解方程的過程就像解鎖,每一步都離答案更近一些”。三個月後他在畢業信中說:“您耐心聽我講‘不等式解集’的樣子,讓我覺得很溫暖。”這讓我明白:教育是用心靈溫暖心靈的旅程。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蘇霍姆林斯基堅持三十年的“教育日記”。這讓我羞愧於自己的反思僅停留在“進度慢”“練習分層不足”,卻未像他把教育看作“發現新大陸的過程”。於是我建立“思維成長檔案”:用表格記錄學生提問角度,用錄音留存解題思路變化,拍下小宇從“對幾何證明無從下手”到“熟練書寫全等三角形證明過程”的筆記演變。整理時發現內向的小宇三個月內主動提出“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證明思路”“二次函數最值與對稱軸的關係”等10餘個問題。

合上書本,窗外梧桐樹葉正悄悄落下,我忽然想起蘇霍姆林斯基的“思考之林”。

數學教育本該如種樹:給根系深扎邏輯土壤的空間,給枝葉擁抱思維天空的陽光。作爲教師,我們不必做“解題專家”,而應像他那樣,帶着對思維的敬畏耕種心靈土壤。

蘇霍姆林斯基曾言:“教育的目的在於激發靈魂的活力,而非填滿心靈的容器。”我們將致力於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數學的海洋中翱翔,探索未知,生長出屬於自己的邏輯森林。

蘇霍姆林斯基曾深刻指出:“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從帕夫雷什中學的“思考之角”到中國校園的“思維花園”,我們始終堅守着教育的本質:不是灌輸知識的容器,而是點燃思維的火炬。在這條探索的道路上,我們領悟到“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讓我們攜手前行,在新時代的教育征程上,共同書寫教育的輝煌篇章,讓每一顆心靈都在教育的原野上,以思維的火花點燃生命的輝煌,綻放出最璀璨的光芒。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