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悅讀成長計劃|王爽:讓小學數學在繪本故事裡生長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實習生 白應嬋 策劃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徵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徵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山東省菏澤市曹縣第一實驗小學教師 王爽
相遇:當數字遇上童話
第一次將繪本帶入數學課堂,源於一次偶然的發現。課間,我看到幾個一年級學生圍着一本繪本看得入迷,那是作家伊東寬創作的《首先有一個蘋果》。孩子們一邊數着畫面裡的動物,一邊爭論着“到底是7只鳥還是8只鳥”,那種自發的專注與熱烈,讓我忽然意識到:或許我們一直低估了故事對數學學習的魔力。
那時,我正好執教一年級“10以內數的認識”單元。傳統教學中,孩子們總是在習題裡重複“數小棒”“填數字”,課堂像一潭平靜的湖水,掀不起思維的漣漪。於是我抱着試試看的心態,將《首先有一個蘋果》請進了課堂。當畫面上依次出現“1個蘋果”“2只蟲子”“3只小鳥”時,孩子們的眼睛亮了——原來數字不是印在課本上的冰冷符號,而是藏在故事裡的魔法密碼。一個平時總把數字寫反的男孩,居然能指着畫面裡的7只老鼠,清晰地說出“7比6多1”,那一刻,我確信自己觸碰到了低年級數學教學的某個關鍵。
從此,我開始有意識地收集適合低年級的數學繪本:《數學啓蒙》系列能幫孩子理解數量關係,《形狀三部曲》能讓幾何圖形變得鮮活,《好餓的毛毛蟲》藏着時間與數量的秘密……這些繪本就像一把把鑰匙,慢慢打開了孩子們通往數學世界的大門。
融合:讓知識點在故事裡發芽
數學繪本教學絕非簡單的“讀故事+做習題”,而是要找到故事與知識點的“生長點”。在教學“分類”一課時,我曾嘗試過兩種不同的教學設計,其間的得失讓我對繪本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
最初,我選擇了《小熊的點心店》作爲載體。故事裡的小熊因爲不會分類整理點心,總是拿錯客人要的食物。我原以爲孩子們會順着故事情節理解分類的重要性,可實際教學中,大家的注意力全集中在“哪種點心最好吃”上,對分類方法的討論浮於表面。課後反思才發現,這個故事的情感線索壓倒了數學線索,就像在蛋糕上插錯了蠟燭,再好看也失去了本來的意義。
後來我換了《一起一起分類病》這本繪本。故事裡的主人公突然得了一種“必須分類才能安心”的怪病,吃餅乾要按形狀分,玩積木要按顏色分。我設計了“治病闖關”環節:先讓孩子們幫“生病”的小主人公分鉛筆(按長短),再分圖書(按種類),最後分教室裡的文具(自選標準)。當一個女孩說“我按有沒有橡皮頭分鉛筆,因爲這樣削筆時不會弄錯”時,我知道分類的種子已經在她心裡生根了——她不僅學會了方法,更理解了分類與生活的聯繫。
這次經歷讓我總結出繪本教學的“三不原則”:不被故事情節牽着走,不讓數學知識貼標籤,不把繪本當習題背景板。真正有效的融合,應該像揉麪團時加酵母,看似無形,卻能讓知識自然發酵。在教學“位置與方向”時,我用《鼴鼠的地下王國》設計了“尋寶遊戲”:孩子們拿着自制的“地圖”,根據繪本里的提示“在南瓜地左邊挖”“在胡蘿蔔上方找”,最終找到藏在教室角落的“寶藏”(其實是小貼紙)。當他們興奮地喊出“我在櫃子後面找到了”時,“前後左右”的概念已悄然內化。
看見:每個孩子的思維密碼
繪本就像一面多棱鏡,能折射出每個孩子獨特的思維方式。在教學“圖形認識”單元時,我給孩子們讀了《圓》這本無字繪本:一個圓從紙上滾落到地面,變成車輪、變成月亮、變成鈕釦……讀完後,我讓大家用彩紙剪一個“最喜歡的圓”,並說說它像什麼。
大多數孩子剪了太陽、皮球、鈕釦,這很符合我的預期。但有個叫小宇的男孩,卻剪了一個特別小的圓,說這是“螞蟻的足球”。當其他孩子笑他“螞蟻哪有足球”時,他急得漲紅了臉:“螞蟻的足球就該這麼小啊,就像我們的足球比大人的小一樣!”這句話讓課堂瞬間安靜——他不僅理解了圓的特徵,更萌發了“比例”的樸素認知。我立刻請他把“螞蟻的足球”貼在黑板最下方,還在旁邊畫了只舉着足球的螞蟻,從此“螞蟻的足球”成了我們班形容“按比例思考”的暗號。
在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時,《數學啓蒙·十隻青蛙》成了絕佳的教具。故事裡10只青蛙依次跳進池塘,每跳一隻就會有不同數量的蝌蚪加入。我讓孩子們用小積木扮演青蛙和蝌蚪,一邊操作一邊編故事。小諾創造的“青蛙救援隊”讓我印象深刻:“10只青蛙去救5只落水的蝌蚪,先救上來1只蝌蚪湊成11,再救剩下的4只,一共15只。”這正是“湊十法”的思維過程,可她用故事講出來時,比任何算式都生動。
這些瞬間讓我明白,低年級孩子的數學思維,常常披着故事的外衣。繪本教學的真諦,就是剝去那些成人化的公式,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與數學對話。
生長:從課堂到生活的延伸
數學繪本的魔力,不僅在於課堂上的40分鐘,更在於它能讓孩子們帶着數學的眼睛看世界。在教學“認識鐘錶”後,我推薦家長和孩子共讀《小熊的一天》,並玩“家庭作息模仿秀”遊戲。有個家長反饋,她的孩子看完繪本後,居然給自己的玩具熊製作了“作息時間表”,雖然時間寫得歪歪扭扭,表達也不準確,但“7點起牀”“9點睡覺”的概念卻掌握得格外牢固。
更讓我驚喜的是,孩子們開始自己創作“數學繪本”。學完“100以內數的認識”後,小涵畫了《小螞蟻搬米粒》:一隻螞蟻搬1粒米,兩隻螞蟻搬2粒米……當畫到第100只螞蟻時,她特意畫了一輛小推車,說“太多了搬不動,要用車運”。這個細節裡藏着“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百”的計數原理,比課本上的描述更形象。
有段時間,班裡流行“繪本漂流瓶”活動:孩子們把自己發現的“生活中的數學”畫成小繪本,放進漂流瓶裡傳給同學。我在其中一本上看到這樣的記錄:“媽媽買了3個蘋果,我吃了1個,弟弟吃了1個,還剩1個。3-1-1=1,減法就是吃掉的意思。”稚嫩的筆觸裡,藏着對減法意義最樸素的理解。
這些實踐讓我深刻體會到,最好的數學教育,是讓孩子覺得數學不是任務,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繪本就像一座橋樑,讓數學從課本走向生活,從抽象變成具體,從被動接受變爲主動探索。
反思:在探索中調整航向
在繪本教學的探索中,我也走過不少彎路。曾有段時間,我沉迷於收集各種新奇繪本,課堂上故事一個接一個,孩子們很開心,但單元測試成績卻不理想。這讓我警醒:繪本是“船”,不是“岸”,數學教學終究要指向知識的掌握與思維的發展。
後來我建立了“三維篩選標準”:一是數學內核要清晰,不能爲了講故事而弱化知識點;二是認知難度要適配,比如一年級適合具象的數量故事,二年級可以加入簡單的邏輯推理;三是互動空間要充足,那些留有想象空白、能讓孩子參與改編的繪本,往往效果更好。用這個標準篩選後,課堂上的繪本少了,但每本都能精準對接教學目標。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差異化教學。同樣是《爺爺一定有辦法》這本關於"量的守恆"的繪本,有的孩子能理解“布料變短變寬但總量不變”,有的孩子卻只能關注故事情節。爲此,我設計了“分層任務卡”,基礎層用積木模仿布料的變化,提高層用紙條實際操作,挑戰層則嘗試創編“物品變形”的新故事。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裡獲得成就感,這纔是教育應有的溫度。
讓數學成爲溫暖的故事
從事低年級數學教學多年,我越來越堅信:孩子們對數學的第一印象,會影響他們未來與這門學科的關係。如果一開始就讓他們覺得數學是枯燥的、抽象的、冰冷的,那他們很可能會早早關閉通往數學世界的大門。而繪本,恰恰能給數學裹上一層“糖衣”,讓孩子們在故事裡感受數學的趣味、在操作中理解數學的本質、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的價值。
現在,我們班的數學角總有新的繪本上架,孩子們會自發地圍在一起,從《阿錘和阿蛋愉快的一天》裡發現路線問題,從《誰偷了包子》裡琢磨數量變化。看着他們爭論“到底幾隻兔子藏在樹後”時眼裡的光,我忽然明白:好的數學教學,就該像一本優秀的繪本,既要有清晰的邏輯線索,也要有溫暖的情感溫度,讓孩子們在故事裡不知不覺愛上數學,在探索中慢慢學會思考。
小學低年級數學繪本教學的探索之路很漫長,但每當看到孩子們把數學故事講給弟弟妹妹聽時,我就知道,那些播撒在繪本里的數學種子,正在悄悄發芽、向上生長……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