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悅讀成長計劃|王煥濤:教師,本就應是終身學習者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策劃整理

編者按:即日起,《青年說》欄目策劃推出“山東教育者手記”,爲山東大中小學(幼兒園)校長和教師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分享教育一線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那些觸動到你的瞬間。(徵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淄博市沂源縣第五實驗小學副校長 王煥濤

一日,我在乒乓球俱樂部揮灑汗水後,恰好與市教育局的一位老領導同坐休息。汗水未乾,交流氛圍輕鬆愜意。閒聊間,話題聚焦到教師職業發展的核心要素——閱讀、寫作與學習。老領導目光深邃,緩緩說道:“教師,身負塑造靈魂、培育未來的重責,而閱讀與寫作,是推動教師職業長遠發展的關鍵基石。”他的話語擲地有聲,讓我不禁爲之深思。是啊,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應是終身學習者。

閱讀:與智慧對話,拓寬教育視野

閱讀,對於教師而言,是一場跨越時空與古今中外智慧的深度交流。它像一把神奇的鑰匙,爲教師開啓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門,極大地豐富知識儲備,拓寬視野邊界。

回顧教育歷史,那些聲名遠揚的教育大家,無一不是對書籍癡迷的閱讀者。蘇霍姆林斯基一生暢遊書海,他把從書籍中汲取的智慧巧妙融入教育實踐,其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宛如黑夜裡的明燈,爲無數教師照亮教學之路。

曾有一位初入教壇的年輕語文教師,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氣氛沉悶。意識到不足後,在建議下她開啓廣泛閱讀之旅。從經典文學到前沿教育理論,從歷史文化典籍到心理學研究成果,她如餓虎撲食般汲取知識養分。隨着閱讀量的增加,她的教學風格逐漸蛻變。講解古詩詞時,能旁徵博引,將詩詞背後的歷史故事、文化背景生動呈現,讓枯燥文字化爲鮮活畫面;寫作教學中,借鑑不同作家寫作技巧,爲學生提供多樣思路。學生對她的課堂愈發着迷,教學成績逐年提升。這位教師憑藉持續閱讀,提升教學水平,在職業發展道路上穩步邁進,成爲學校骨幹教師。

寫作:搭建溝通橋樑,傳承教育經驗

寫作,是教師與教育同仁交流、領導與教師溝通的重要橋樑。在教育舞臺上,每位教師都有獨特的教育故事與教學心得,通過寫作,這些寶貴經驗得以分享傳承。

在青島跟崗學習時,一所學校在校長倡導下,老師們定期撰寫教學反思與教育敘事。一位年輕教師在班級管理文章中,分享化解學生矛盾的經歷。文章在省級媒體交流平臺發表後,引發衆多老師共鳴,大家紛紛留言交流類似經驗,學校內形成濃厚教育研討氛圍。

同時,對於學校管理者,寫作也是與教師溝通的有效方式。校長通過撰寫教育理念、學校發展規劃等文章,清晰傳達學校發展方向與目標,讓教師們齊心協力,共同推動學校教育事業發展。

昇華價值觀與教育情懷

教育,不只是知識傳授,更是心靈滋養與靈魂塑造。當教師在閱讀中與偉大靈魂對話,在寫作中反思教育真諦,其價值觀與教育情懷便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昇華。

葉嘉瑩先生一生致力於古詩詞研究傳播,在閱讀古詩詞中領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與詩詞蘊含的高尚情操。她將這份熱愛融入教學與寫作,用詩詞力量滋養一代又一代學子。在她影響下,許多學生不僅學會詩詞知識,更懂得在困境中堅守,以豁達心態面對人生。

閱讀經典教育著作,如《生活即教育》,教師能感受陶行知先生對教育的赤誠熱愛與對學生的關懷,滋養教育情懷,堅定“爲黨育人、爲國育才”信念。寫作則是教師將情懷外顯的過程。

我在鄉村學校工作時,一位教師在日記中記錄與孩子們相處點滴:爲貧困學生籌學習用品、陪伴留守兒童、帶學生探索自然奧秘……這些質樸文字彰顯他對鄉村教育的堅守與對學生的深情,其教育情懷通過寫作傳承發揚,激勵更多人投身鄉村教育。

引領教育前沿,推動教育發展

要成爲教育前沿者,教師必須不斷提升自我,閱讀與寫作是重要途徑。教育領域不斷變革,新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層出不窮。只有持續閱讀,教師才能緊跟時代步伐,掌握最新教育動態。寫作能讓教師將新理論與教學實踐結合,探索創新教學模式。

在教育發達地區,許多優秀教師積極參與課題研究。他們閱讀大量國內外研究文獻找準方向,將研究成果以學術論文形式發表。這些教師憑藉對閱讀與寫作的堅持,走在教育改革前沿,成爲推動教育發展的中堅力量。

教育是充滿智慧與情懷的事業,閱讀、寫作與學習天然適配這一偉大職業。教師作爲知識傳播者與學生引路人,需具備深厚文化底蘊與持續學習能力。閱讀爲教學注入活力,寫作助力教師在反思中成長,學習讓教師適應時代要求。

在教育征途上,讓我們以閱讀爲舟,寫作爲槳,揚起終身學習風帆。無論是新手教師還是教育前輩,都應在閱讀與寫作中不斷探索成長。學校管理者更應以身作則,引領教師讓閱讀成爲生活常態,寫作成爲記錄教育足跡的方式,學習成爲教師職業發展的永恆動力。

教師,本就應是終身學習者。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