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悅讀成長計劃|張俊榮:在尊重中尋找成長的力量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實習生 白應嬋 策劃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徵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徵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曹縣古營集鎮中心小學教師 張俊榮
合上《正面管教》時,窗外的月光正落在兒子攤開的繪本上 —— 那是他今天主動讀完的第三本。想起半年前,每晚哄他讀書都像一場拉鋸戰,我忽然意識到,這本書帶來的不僅是育兒和教學方法的改變,更是一場關於 “如何與孩子相處” 的認知革命。它像一面鏡子,照見我過去用 “權威” 包裹的焦慮;更像一把梯子,讓我和孩子、和學生一起,一步步走向彼此理解的高地。
家庭育兒:從 “權力爭奪” 到 “合作同盟”
作爲母親,我曾一度信奉 “孩子要聽話” 的教育邏輯。直到兒子進入大班,“叛逆期” 的苗頭漸顯,我才發現 “命令式教育” 早已失效。《正面管教》裡 “和善而堅定” 的原則,像一道光,照亮了我與孩子相處的迷霧。
兒子曾是個 “睡前困難戶”。每天晚上,從洗漱到上牀,總要經歷 “媽媽催三遍、孩子拖十分鐘” 的循環。我試過提高音量:“再不刷牙就不許看繪本了!” 結果他要麼哭鬧反抗,要麼磨磨蹭蹭到最後一秒,我則憋了一肚子火。讀了書中 “有限選擇” 的方法後,我決定換一種方式。某天晚上,我蹲下來平視他的眼睛:“現在有兩個選擇,你可以先刷牙再看 10 分鐘繪本,或者看完這頁繪本就去刷牙 —— 你想選哪一個?” 他愣了愣,小手指點着繪本頁碼:“我選看完這頁。” 出乎我意料,那一頁讀完,他真的放下書走向洗手間。那天晚上,沒有催促,沒有哭鬧,我忽然明白:孩子需要的不是“被安排”,而是 “被尊重”。
這種轉變在他學習寫數字時更爲明顯。5 歲的孩子握筆不穩,寫 “8” 總像畫葫蘆,我急了就會說:“你看別人寫得多直!” 結果他乾脆把筆一扔:“我不會!” 後來我想起書中 “鼓勵而非表揚” 的提醒,換了種說法:“你剛纔這個‘8’的上半圈比上次圓了,再試試下半圈能不能和它接上?” 他眼睛亮了,撿起筆又試了試。現在他寫作業時,會主動說:“媽媽,你看看這個字哪裡可以改?”—— 原來當孩子感受到 “進步被看見”,比 “被比較” 更有動力。
最讓我觸動的是處理他發脾氣的經歷。有次帶他去超市,他非要買玩具車,我拒絕後,他在貨架旁打滾哭鬧。放在以前,我可能會拽起他就走,嘴裡還唸叨 “丟死人了”。但那天,我蹲下來輕輕拍他的背:“媽媽知道你特別想要那輛車,沒買到肯定很失望(和善)。但我們約定好這周不買玩具,所以現在我們要繼續買牛奶(堅定)。等你哭完了,媽媽牽着你走,好嗎?” 他哭了三分鐘,抽噎着說:“媽媽抱。” 我抱起他時,他在我耳邊說:“下次不這樣了。” 後來他真的很少在公共場合哭鬧 —— 孩子的情緒被接納了,纔有餘力學習規則。
書中 “自然後果” 的理念,也曾讓我踩過坑。兒子總愛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我以前會說 “再不收就扔掉”(這其實是威脅,而非邏輯後果)。後來我試着讓他體驗自然後果:晚上他想玩積木時,發現所有玩具混在箱子裡,找了十分鐘也沒找到想要的那塊。我沒說 “早讓你收你不聽”,而是問:“玩具亂扔找不到,是不是很着急?我們可以一起想想辦法,下次怎麼放才能方便找到?” 他想了想說:“分盒子裝。” 從那以後,他每天睡前會主動把玩具分類收進盒子 —— 原來 “體驗後果” 比 “說教” 更有說服力。
班級管理:在 “看見” 與 “聯結” 中重塑班級生態
我所在的鄉鎮小學,很大一部分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像帶着殼的蝸牛,敏感又倔強,渴望關注卻又害怕受傷。過去,我總用 “紀律” 約束他們:“不許說話”“必須坐直”,結果班裡像壓着一塊石頭,安靜卻沒活力。《正面管教》裡 “歸屬感是行爲的基礎” 這句話,徹底改變了我的管理思路。
班裡有個叫小睿的男生,是典型的 “問題學生”:上課插嘴、作業不交、課間總跟同學起衝突。我以前會在班會批評他:“全班就你最調皮!” 可他要麼低着頭不說話,要麼第二天鬧得更兇。讀了書才明白,他的 “調皮” 或許是在喊:“看看我吧,我也想被重視。”
我試着給他安排了一個 “崗位”—— 課間負責整理教室後櫃的圖書。第一天,他把書塞得東倒西歪;第二天,他學着把書脊朝外;一週後,他竟在圖書角貼了張紙條:“看完請放回原位哦”。我在班會特意請他展示整理好的圖書角:“小睿不僅把書擺得整齊,還想到提醒大家,這就是責任心!” 那天他坐得筆直,眼裡有了光。更意外的是,他上課插嘴的次數少了,有次同桌忘帶橡皮,他還主動遞了過去。原來每個 “問題行爲” 背後,都藏着一個未被滿足的需求 —— 小睿需要的不是批評,而是 “我有用” 的價值感。
女生小雅的轉變則讓我看到 “鼓勵” 的力量。小雅性格內向,作業本上總佈滿塗改液,問她原因,她說:“寫不好怕老師說。” 我想起書中 “聚焦進步而非完美” 的建議,在她的作業本上寫下:“這次的生字比上次少了三個塗改,筆畫也更穩了,繼續加油!” 下次交作業時,她的塗改液明顯少了,還夾了張紙條:“老師,我每天回家多寫了一行字。” 後來在作文課上,她第一次舉手朗讀自己的短文,聲音不大但很清晰,全班都爲她鼓了掌。
正面管教在班級管理中的魔力,更體現在集體氛圍的重塑上。以前課間,男生總愛追逐打鬧,女生則扎堆抱怨 “誰又撞到我了”。我借鑑書中 “合作任務” 的方法,把全班分成 6 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項 “班級事務”:有的管綠植澆水,有的負責課間安全提醒,有的整理課桌椅。小組每週評選 “最佳合作獎”,獎品是一起在班會分享一個小故事。慢慢的,課間打鬧少了,常能看到 “安全小組” 的同學提醒:“慢點跑,會撞到人”;“綠植小組” 的孩子會驕傲地說:“我們的綠蘿又長新葉了”。孩子們在合作中找到了歸屬感,班級不再是 “老師管學生” 的場所,而是 “我們一起守護的家”。
在 “試錯” 中成長:正面管教不是 “完美教育”
踐行正面管教的過程,並非一路順暢。我曾誤把 “和善” 當成 “妥協”:兒子哭鬧要吃冰淇淋,我怕他生氣就妥協了,結果他後來變本加厲。這才明白,“和善” 是尊重孩子的情緒,“堅定” 是守住規則的底線 —— 兩者缺一不可。後來再遇到這種情況,我會說:“媽媽知道你想吃冰淇淋(和善),但現在剛吃完飯,我們約定好飯後不能吃冷飲(堅定),明天下午可以買一個。” 幾次之後,他漸漸接受了 “約定” 的意義。
在班級裡,我也曾混淆 “自然後果” 和 “懲罰”。有個學生總忘帶紅領巾,我讓他站在教室後反思(這其實是懲罰),結果他更牴觸。後來我換了方式:忘帶紅領巾時,讓他自己去辦公室借備用的,並在 “班級日誌” 上記下來。兩週後,他主動說:“老師,我把紅領巾掛在書包上了,再也不會忘。”—— 讓孩子體驗行爲的自然後果,比強迫反思更能讓他學會負責。
讀《正面管教》最大的收穫,是放下了 “完美父母”“完美老師” 的執念。孩子打翻牛奶時,我不再第一時間指責,而是說:“我們一起把它擦乾淨吧,下次拿杯子要小心哦”;學生考試失利時,我不再說 “怎麼又沒考好”,而是問:“你覺得這次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我們一起想想辦法。” 原來教育不是追求 “不犯錯”,而是在錯誤中學會 “怎麼辦”。
如今,家裡的爭吵少了,兒子常說:“媽媽,我們商量個事吧”;班裡的笑聲多了,學生見到我會主動分享:“老師,我今天幫奶奶做家務了”。這些細微的變化,讓我真切感受到:正面管教的核心,不是 “管教孩子”,而是 “喚醒孩子”—— 喚醒他們內心的責任感、歸屬感和自主意識。
就像書中說的:“我們究竟從哪裡得到這麼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若要讓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讓他感覺更糟?” 教育的本質,從來不是控制與服從,而是尊重與聯結。當我們用 “和善” 傳遞愛,用 “堅定” 設立邊界,孩子自會在這片土壤上,長出勇敢、負責、懂得合作的品格 —— 這或許就是《正面管教》留給我最珍貴的禮物。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