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悅讀成長計劃|楊舒:於迷茫處尋光,於實踐中同行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實習生 白應嬋 策劃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徵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徵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山東省曹縣古營集鎮秦莊小學教師 楊舒
初遇《正面管教》這本書時,我正困在管教孩子的迷霧裡。面對哭鬧的小傢伙,既捨不得厲聲呵斥傷了他的心,又怕一味遷就慣壞了性子。身爲教師兼家長,我總在嚴厲管教與放任自流的兩極間搖擺,心底始終縈繞着一個困惑:怎樣才能在守住教育權威的同時,真正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
正犯愁時,桌角那本新購的書,封面上“如何不懲罰、不嬌縱地有效管教孩子”一行字突然撞入眼簾,像漫漫長夜裡亮起一盞燈。原來教育還有這樣的路徑,或許這就是解開我困局的鑰匙。帶着這份期待,我踏上了閱讀與實踐的旅程,我不斷反思過往教育中的誤區,也愈發清晰地看到科學教育之路的方向,收穫諸多深刻感悟。它讓我明白,教育不是簡單的命令與服從,而是一場充滿愛、尊重與智慧的旅程。
和善與堅定:打破傳統困境
簡·尼爾森在書中反覆強調的“和善而堅定”,最初在我看來像一句矛盾的口號。以往面對孩子的錯誤,我們似乎早已習慣“非此即彼”的模式:要麼板起面孔用“再不聽話就罰站”樹立權威,要麼在哭鬧中妥協用“好好好,買給你”換取安寧。但《正面管教》用阿德勒心理學的視角揭示:這兩種方式都是對“尊重”的背離——前者把孩子當成“需要馴服的對象”,後者把孩子寵成“需要討好的中心”。真正的教育,該建立在平等的人格基礎上。
有次,我五歲的兒子在超市因不給買玩具大發脾氣,按照以往的做法,要麼是嚴厲呵斥,要麼是無奈妥協。而這次,我試着蹲下身與他平視,先承認他的失望:“媽媽知道你特別想要那個機器人,沒買到肯定很難受。”再堅定表明原則:“但我們今天的計劃是買水果,玩具要等下次約定好再買。”
出乎意料的是,他的哭聲漸漸小了,最後拉着我的手說:“那下次能寫在紙上記着嗎?”這讓我真切體會到,“和善”是接納情緒,“堅定”是守住原則,兩者並行,纔是給孩子最踏實的安全感。
“贏得”孩子:從權威到共情
“贏得孩子,而非贏了孩子”,短短几字,道破教育本質。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我們常常認爲孩子是需要被管教的對象,而我們作爲成年人,理所當然地處於一種權威的地位。於是用權威迫使孩子服從“贏了孩子”,可換來的是孩子口服心不服,甚至滋生逆反。然而,《正面管教》卻告訴我們,孩子和成年人一樣,是具有獨立人格和尊嚴的個體。我們應該通過理解、共情,讓孩子打心底接納引導,從而“贏得孩子”。
於是我嘗試着去實踐這一理念,比如,當孩子犯錯誤時,我不會再像以前那樣直接批評和指責,而是會蹲下來,用平等的語氣和他們交流,詢問他們爲什麼會這樣做,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這種方式,我發現孩子變得更加願意和我溝通,他們也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爲所帶來的後果。這種尊重與平等的交流,不僅拉近了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也讓我更加深入地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聚焦解決問題:從糾錯到賦能
尼爾森提出的“關注解決方案而非懲罰”,強調了在問題發生時,要關注於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糾結於錯誤本身。這讓我反思自己過去的教育方式,很多時候,我會因爲孩子的錯誤而陷入憤怒和失望,反覆強調錯誤的嚴重性,卻忽略了引導孩子去思考如何彌補錯誤、避免再犯。
書中倡導的“3R1H”原則,指引我們從“糾錯”轉向“解決”。過去孩子打碎碗,我會盯着“怎麼這麼不小心”發火,現在卻和他一起想辦法:“碎片要怎麼掃纔不會扎到手?下次拿碗要注意什麼?”他提議戴手套清理,還說“以後要兩隻手端”。這讓我明白,懲罰只會讓孩子害怕犯錯,而引導解決問題,才能教會他們擔當。
積極暫停:爲情緒按下暫停鍵
傳統教育中,我們常常在孩子犯錯時急於糾正,甚至帶着情緒去指責,結果往往是孩子產生牴觸情緒,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積極暫停”的實踐,讓我見識了情緒教育的溫度。當孩子情緒激動時,讓他去一個安靜的地方,在這個過程中平復情緒,思考自己的行爲是否正確,以及如何更好地解決問題。它讓孩子學會在情緒失控時,給自己一個“暫停鍵”,而不是盲目地衝動行事。
暑假裡,我把書房的一角改造成“冷靜角”,放上兒子喜歡的繪本和玩具。有天他因爲搭不好樂高大哭,我沒有像往常一樣說“別哭了”,而是指了指冷靜角:“媽媽知道你現在很着急,要不先去那裡坐一會兒,等平靜了我們再一起搭?”五分鐘後他出來,眼睛紅紅的卻帶着辦法:“媽媽,我們先看說明書吧。”原來“積極”的核心,是告訴孩子“情緒被接納,且你有能力處理它”。就像書中說的:“我們要教孩子的不是‘不準哭’,而是‘怎麼哭完之後重新站起來’。”
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孩子,也適用於我們成年人自己。當我們能夠學會在情緒激動時暫停一下,冷靜思考,我們就能更加理性地去面對問題。
共同修行:與孩子雙向成長
讀《正面管教》的過程,更像一場漫長的自我審視。書中反覆強調:“你希望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自己首先要成爲那樣的人。”我們要求孩子控制情緒,自己卻在他們犯錯時大喊大叫;希望孩子學會合作,自己卻用命令代替溝通。
有天晚上,兒子指着我扔在沙發上的外套說:“媽媽,你說過東西要歸位。”那一刻臉頰發燙——我們總在要求孩子“聽話”,卻忘了自己纔是第一個需要“修行”的人。這也讓我明白正面管教不僅是一種教育方法,更是對我們成人自身行爲的審視——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是我們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教育或許從來不該是“對抗”,而是“陪伴着成長”。
這場修行,藏在日常的每個瞬間。家庭會議上,讓孩子決定晚餐菜單,他學會了“今天吃蔬菜,明天吃排骨”的規劃;散步時聊“今天最棒的事”,培養正向思維。教育不再是課堂上的道理,而是融入生活,在陪伴中自然生長。
回望這一個月的閱讀與實踐歷程,讓我深刻感受到《正面管教》是一本值得每個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反覆閱讀的書,它像位導師,讓我們明白教育的真諦:不是控制與服從,而是喚醒孩子內在的自我引導;不是即時矯正行爲,而是長期塑造人格。
作爲家長與教師,我們不必做權威的指揮家,也不用當包辦的保姆,只需做孩子的同行者——用尊重接住情緒,用智慧引導行爲,用耐心陪他們在錯誤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這本書已經讀完,但我的正面管教實踐纔剛剛開始,我期待着與更多的孩子一起,在這場充滿愛與智慧的旅程裡,慢慢成爲更好的自己。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