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悅讀成長計劃|李雯雯:以文化爲根,向未來生長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策劃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徵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徵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青島平度市舊店鎮舊店小學教師 李雯雯

美術就像一扇窗,藉助它,我們能看到各種各樣的美,領略古今中外不同文化藝術的風采。學習美術能讓我們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和一顆容納一切美麗事物的純潔心靈。2024年的人美版《義務教育教科書 藝術·美術》重新編寫,爲當下美術教師創造性地“教”和學生創造性地“學”提供了優質教學資源。

作爲一名美術老師,我在研讀最新版美術教材時,達芬奇“藝術是自然的孫子”的箴言總在耳邊迴響。這份凝聚新時代美育智慧、浸潤美育新思路的教材,既傳承着中華美學的精神基因,又蘊含着面向未來的教育密碼。既延續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傳統智慧,又構建起“五育融合”的育人新範式。它讓我深刻認識到,在理論與實踐的交織中,小學美術教育不僅是單純的技法傳授,更是文化生命的延續與創造,讓我對今後美術教學的研究產生了極大的觸動。

文化根脈的現代轉譯,讓我感觸尤深。新課標要求"理解中華優秀傳統美術文化",這讓我想起敦煌壁畫中飛天的流雲廣袖。在研究備課《傳統紋樣》單元時,我設置引導學生將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樣解構成幾何圖形,再重組爲現代服飾圖案。正如潘天壽所言“筆墨當隨時代”,當學生感受、瞭解到數字繪畫軟件讓古老紋樣在平板電腦上綻放新生時,傳統文化完成了穿越時空的對話。

跨學科思維的交響,是另一重要啓示。歌德說“藝術與科學在山腳分手,在山頂重逢”,這與新課標“加強課程綜合”的理念不謀而合。在備課《繪畫中的透視現象》,我搜集資料,融合透視原理與幾何知識,設置讓學生嘗試用素描的方式記錄教學樓的立體構成。當數學的邏輯之美與美術的感性之美碰撞,相信孩子們筆下嚴謹而靈動的線條,正是綜合素養開出的並蒂蓮。

生長性評價的智慧,體現教育哲學的轉變。羅恩菲德“藝術教育應像園丁培育植物”的比喻,在新課標“重視表現性評價”中得到迴響。我建立班級繪畫成長檔案,一本本、一冊冊記錄學生從稚拙塗鴉到完整創作的全過程。就像中國畫講究“筆墨痕跡”,這些學習軌跡遠比最終作品更能見證思維的花開。

站在新課標、新教材的座標系上回望,正如孔子所言“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教育理想愈發清晰。小學美術教育正從技術訓練的窄巷走向素養培育的曠野,這裡既有傳統文化的深根蟠結,又有創新思維的抽枝展葉。當我們以文化爲舟楫,以創造爲風帆,必能載着孩子們駛向美的星辰大海。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