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車廂窒息了誰
(圖/本報系資料照)
史哲空降高鐵董座後主導的第一項重大變革,就是「寧靜車廂」。但上路迄今,該制度卻成爲乘客間的獵巫工具,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嬰幼兒,讓車廂成爲父母們的窒息空間。這項簡單粗暴的政策,不僅讓公共運輸成爲厭童情結的助燃劑,更是文明國家的難堪污點。
高鐵推行寧靜車廂,強調對象不包括嬰幼兒,但以高鐵公佈的舉牌統計來看,嬰幼兒卻名列其中,形同自打嘴巴。不可否認,車廂噪音問題確實有改善空間,但根本原因是公民素質未到位,本應以大聲講手機或開視訊的人爲對象,若要以法律管理整體道德問題,這是對問題的去脈絡化,反讓追求寧靜的本意徒增無謂衝突。
近日,一名國立大學教師就發出炫耀文,自述在高鐵以軍隊斥責的口吻「轟」了一對母子,過程中有高鐵人員想緩頰,也被他一把揪住拉到「寧靜車廂」標語前,問對方這四個字怎麼念,「然後車廂就寧靜了」。他文中還驕傲的說,弱小的一方被獵殺是活該。
有父母則自述與孩子整路安靜,高鐵卻不分青紅皁白發出寫着「寧靜車廂」的小卡,才曉得自己已被列爲監控對象。
令人難堪的是,史哲曾說,會請高鐵人員送「乖乖」持續關心、協助安撫。這道「持續關心」的命令已成爲標籤化的處理機制,代表官方認定嬰幼兒的聲音「不符規定」,所以有權介入。史哲這句話,更證明高鐵確實把親子視爲違反運送契約而拒載的可能對象。
寧靜車廂不是不能推,但史哲不該如此粗暴執行,身爲文化人卻少了文化人應有對人性的同理。高鐵能否就此寧靜不得而知,但確已成功成爲助長厭童氛圍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