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溫度的靜默需兼顧人道與秩序 從高鐵寧靜車廂談起

▲臺灣高鐵新推出的寧靜車廂政策,初衷旨在迴應通勤族對安靜乘車環境的迫切需求,展現提升公共運輸品質與文明水準的決心。(圖/高鐵公司提供)

●楊智強/教育部中央教師申訴評議委員

臺灣高鐵新推出的寧靜車廂政策,初衷旨在迴應通勤族對安靜乘車環境的迫切需求,展現提升公共運輸品質與文明水準的決心。然而,政策執行卻面臨挑戰,目前列車座椅椅背上的寧靜車廂宣導牌已遭撤除,陷入「父子騎驢」的窘境。既難滿足乘客對寧靜的期待,又無法有效規範行爲,令人扼腕。如此積極的改革措施,理應更細緻地執行,方能實現初衷。

當前,都會區生活壓力日增,通勤族羣對公共運輸空間的靜謐氛圍已成剛性訴求。筆者公務所需偶有南北奔波,頗能體會乘客對車廂噪音干擾之苦,高鐵車廂內常見的大聲通話、影音外放等喧囂行爲,已明顯干擾大多數乘客的休憩權益。這些不文明舉動不僅影響他人,也折損了公共空間的秩序與和諧。

但必須特別強調的是,高鐵在推動此政策之前,新聞稿早已表現兼顧公平與人道,明確豁免嬰幼兒及特殊需求乘客,並以服務人員的柔性引導乘客相互尊重,平衡多元需求,展現社會包容。

實務執行上,宜避免一味採取極端管制,才能體現社會在多元共融的基礎,逐步建立成熟民主社會中自我教養力量的展現,避免讓少數人的恣意妄爲影響到整體秩序。

若從國際經驗觀之,日本新幹線的秩序井然,早已成爲全球公共運輸的標竿。車廂沒有刺耳的喧譁,也少有電子音外放的干擾,每個人都理解公共空間屬於大家的基本原則。

臺灣高鐵的寧靜車廂應致力在學習與創新之間,找到因地制宜的路徑,不盲從、也不落後,踏實地讓社會文明邁步向前。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這項政策的推動象徵着公民素養的提升與文明風氣的累積。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速,人人皆需適時獲得一段暫時的「離線權」,以遠離訊息干擾與外界喧囂,讓心靈得以休養生息、調節情緒,這已成爲維護心理健康的關鍵策略,也有助於提升整體效率與生活品質。

期盼未來,臺灣高鐵以更周全的執行力,彰顯臺灣的包容與進步。

▼臺灣高鐵的寧靜車廂應致力在學習與創新之間,找到因地制宜的路徑,不盲從、也不落後,踏實地讓社會文明邁步向前。(圖/高鐵公司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