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高鐵「寧靜車廂」惹議 史哲道歉:千錯萬錯都是我們的錯

▲高鐵董事長史哲。(圖/臺灣高鐵提供)

記者周湘芸/臺北報導

臺灣高鐵9月22日起推出「寧靜車廂」政策,引發外界認爲對育兒不友善。高鐵公司董事長史哲今上網路節目受訪坦言,寧靜車廂政策宣佈時就已說明排除兒童、無自制能力者,作爲交通服務業,對於造成誤解就要說「對不起」,會調整執行方式。

史哲今天上Yahoo《齊有此理》網路節目專訪表示,從現實上來看,高鐵無法設立親子車廂,而從民調上有高達9成仍支持管制講手機、不戴耳機,因此寧靜車廂政策沒理由要停,但有部分人誤解或感到不舒服,就會調整執行方式,會以親子感受爲優先。

談到寧靜車廂爲何不集中在特定幾節車廂,史哲表示,寧靜車廂是乘車文化再提升,沒有特別強制性,是自律而非透過罰則,若能以自律達到共識,對臺灣在國際素質表徵也是加分的,代表臺灣人已經互相理解到這個地步,因此希望透過宣導方式促成。

史哲指出,根據客服客訴統計,有7成是講電話太大聲、看影片不戴耳機,因此寧靜車廂不是針對父母,是在實際大數據基礎上,精進服務措施。此外,高鐵實質滿意度有9成5,代表大家都認爲高鐵服務很好,應該要珍惜難得有驚豔表現的公共服務。

史哲表示,寧靜車廂9月22日上路至今,每日車上勸導案件有7、800件,但高鐵一天運量有170至200班次,平均每班客訴約5件。若從客訴案件種類來看,勸導講手機有將近5成、看影片不戴耳機約2成,兩者就佔將近8成,剩下2成則是講話太大聲,抱怨小孩吵鬧則爲個位數案件。

▲高鐵寧靜車廂9月22日上路。(圖/高鐵公司提供)

史哲也說,寧靜車廂政策在8月宣佈時,就已經講很清楚,對於兒童、沒有自制能力者都是以安撫及溝通爲原則,簡單說就是排除,對於外界誤解感到很遺憾,但高鐵是交通服務業,服務業面臨誤解第一件事就是說「對不起」,「千錯萬錯都是我們的錯,是我們沒有把事情講清楚」。

史哲指出,孩子不只是成長在家庭,也是成長在整個社會,車廂也是孩子成長一部分,需要旅客共同支持。他也從沒想過小孩跟寧靜車廂有關係,但家長會有壓力可以理解。

史哲坦言,他自己有3個小孩,都已經長大了,但在成長過程中,他們夫妻倆整天都在道歉,在高鐵車廂內吵是小事,兒子甚至已經爬到行李架,把高鐵當「湯姆龍」,所以他完全可以體會帶小孩覺得壓力很大。以前擔任文化局長針對音樂廳能否開放全齡也很困難,這個課題普遍存在社會各層面。

對於是否考慮設立親子車廂,他指出,日本新幹線也沒有親子車廂,有設立的火車通常是集中在長途列車。高鐵旅客平均搭乘時間是1小時內,不是所有人都搭全程,這其實就有差別性;第二,設立親子車廂還要考慮市場性、是否還有本錢、經濟效益是否足夠支撐小孩更歡樂的空間;第三,提供更有趣服務空間還是真正的親子車廂,很多民間團體也有不同意見。

史哲坦言,從現實上來看,高鐵親子車廂無法設立,尤其新車上路前,光是因應大幅度成長搭乘人數,就沒有餘裕創造這樣的服務,寧靜車廂也是親子車廂,需要大家共同促成友善親子環境。

史哲強調,車廂舉牌是針對全車提醒,不是類似足球賽上的黃牌,沒有針對任何特定族羣,也沒有針對小孩。從民調上有高達9成是支持管制講手機、不戴耳機,因此政策沒理由要停,但有部分人誤解或感到不舒服,就會調整執行方式,支持親子友善是社會共同責任,會以親子感受爲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