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威翔Military》東亞戰略現實「鐵娘子」高市早苗如何強硬抗中?

2025年10月4日,高市早苗勝選自民黨總裁,發表談話。(美聯社)

日本自民黨於週六(4日)正式選出高市早苗爲新任黨魁,她也將成爲日本史上首位女性首相。外界普遍認爲,高市的上任將爲東京帶來更爲強硬的安全政策,特別是在對中關係上,她常被視爲最具「鷹派」色彩的政治人物,然而,日本面臨的戰略態勢卻非常嚴峻,東亞戰略現實或將迫使她走向親中,或至少和中派路線。

身爲日本極右派團體「日本會議」的成員,高市長期主張修憲,修改放棄戰爭的《憲法第九條》,賦予自衛隊「合法軍隊地位」。她認爲日本應擺脫戰後體制的束縛,建立「能夠保護國民的現代化防衛力量」,主張以自由與法治的印太爲戰略核心,抗衡中國大陸區域擴張,但她必須面對以下戰略現實。

根據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2020年的分析,中國大陸持續強化飛彈與核武力量,在西太平洋展開具體的「區域拒止」(A2/AD)部署,對日本本土與美軍基地構成直接威脅,可參考下方圖片:

中國大陸火箭軍擁有大量東風飛彈族中程彈道飛彈(DF-15、DF-16、DF-21D 等),涵蓋日本列島、琉球羣島及臺灣周邊海域,形成從黃海到南海的「飛彈防線」。這一體系的設計,旨在阻止美日聯軍在戰時活用第一島鏈,並削弱美軍航母戰鬥羣的戰略優勢。

而在本次93閱兵中,中國大陸罕見同時展示3種新型洲際彈道飛彈:DF-5C、DF-31BJ 以及DF-61,三者皆能覆蓋整個美國本土,都具備精準打擊與核反擊能力,象徵中國大陸核力量進入「高機動、高存活」的新階段。再度拉昇了美國介入的風險成本。

對高市早苗而言,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在有限的憲法與財政框架內,擴充防衛實力以應對中國威脅。她主張不應事先設定防衛費佔 GDP 的上限,而是應「依據實際需求」進行編列。但日本國內對軍事預算擴張仍存顯著分歧,部分民衆擔憂這將拖垮經濟、加劇區域緊張。

爲了因應陸飛彈威脅,日本防衛省近年已推動「反擊能力」政策轉型,並考慮部署射程達 900 公里的升級版「12式地對艦導彈」。若部署於九州,將可涵蓋中國大陸沿岸與北韓部分地區。此舉標誌着日本防衛政策正從「純防守」走向「有限打擊」,象徵戰後安全觀的重大轉變。

此外,日本防衛戰略仍嚴重依賴美國。雖然華府持續強調「日美同盟堅若磐石」,但川普政府重返白宮後,美方更傾向要求盟國自負更多防務成本。若美日之間出現戰略溝通落差,東京在面對中國大陸飛彈威脅時恐陷入「有盟友卻無主動權」的尷尬局面。

再考慮到當前美國的再工業化困境,例如美國目前僅有兩家承包商能生產軍用火箭發動機,數量比1995年時的6家大幅減少。即便到了2025年6月,雷神海軍部門主管波哥諾維(Barbara Borgonovi)表示還是卡在固態火箭發動機產能瓶頸,不僅影響飛彈生產,也卡死了美國未來面對潛在戰爭需求上升的產能,目前的產能就在那,還有中東和歐洲的需求要滿足,日本要能從美國取得多少資源真的得打上問號。

除了中國大陸的軍事實力外,朝鮮半島與臺灣海峽也爲高市政府帶來更多戰略變數。南韓在尹錫悅任內加速軍備現代化,並與美日推動飛彈防禦資料共享,雖有助強化區域防衛,但也讓東北亞陷入「三邊軍事聯盟」與「中俄北韓軸線」的對峙態勢。

臺海局勢則是另一個敏感焦點。北京近年頻繁派遣軍機軍艦穿越臺灣周邊海域,若爆發衝突,日本在地理上難以置身事外,高市早苗過去多次公開支持臺灣的防衛自助,主張在有事時日本應協助美軍提供後勤與情報支援,這也使她被北京視爲「挑釁性人物」。

最後,日本跟臺灣一樣高度仰賴能源進口,日本煉油廠太陽石油(Taiyo Oil)今年6月再度開始進口俄油,爲自俄烏戰爭爆發2年以來的首次進口,出自於日本能源現實考量,一但發生任何衝突和航行封鎖,日本都將陷入能源與資源困境,就像「80年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