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威翔Military》臺灣有強項?摩托車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
2025年4月14日,俄軍摩托車步兵編組進行突擊演訓。(俄羅斯國防部)
烏克蘭戰爭中,無人機使得傳統戰甲車處於極其不利的環境,戰場上的無人機即時監控,也使守方得以超前預警敵方步兵進攻,這種變化迫使俄烏雙方都必須調整作戰方式,2024年俄軍開始在前線大量部署摩托車突擊小組,隨即引來西方各種訕笑,如今卻已經戰場上穿越「無人區」的新常態,烏軍也宣佈成立自己的摩托車部隊,臺灣因爲國情因素,大街小巷遍地摩托車,在國力嚴重不對稱的情況下,應將「龍騎兵」(法語:Dragon)重回歷史舞臺當作一回事。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今年採訪了烏軍某旅情報官,裡熱夫斯基少校(Dmytro Pavlenko-Kryzheshevskyi)表示:「要幹掉一輛載有15個人的車輛很容易。但如果那15個人各自騎着摩托車,那就麻煩大了。」通篇說明俄軍摩托車等騎乘載具所帶來的嚴重威脅。
龍騎兵實爲「騎馬步兵」,常見於17世紀晚期至18世紀的歐洲軍隊,在那使用前膛槍的時代下,騎馬高速機動至定點之後下馬作戰的兵種,而無人區(No Man’s Land)則是指一戰期間,攻守雙方塹壕系統之間的殺戮地帶。
時間拉回到現在,傳統主力坦克與步兵戰鬥車等戰甲車,在無人機威脅下越來越難存活,戰場的防禦工事在即時偵察與精準火力支援下極具殺傷力,任何大型載具一旦暴露,都可能被迅速摧毀。
而現代步兵火力強大,進攻方即便實施遠程火力打擊,壓制守方塹壕系統後,殘存的守軍火力,依然能夠趁進攻方步兵穿越無人區期間造成傷亡,哪怕只有3公里的無人區,攻方着裝帶槍也要跑上十幾分鍾以上,而摩托車時速60公里僅需2分鐘。
摩托車、沙灘車(ATV)甚至電動滑板車,作爲穿越無人地帶的載具價值就開始顯現了,以俄軍爲例,摩托車的定位是用來協助步兵穿越最後的無人區,這不是直接頂着守軍子彈向前衝,而且是在友軍對於烏軍陣地充份的火力覆蓋下進行。
進入工事掩體的守軍等待砲擊、無人機攻擊結束後,重新回到防禦位置時,赫然發現俄軍步兵已經摸到了邊上,就已經失去了憑藉無人區殺傷俄軍的機會,待雙方短兵相接後,真正的攻方主力纔會開始搭乘機動車輛或是戰甲車進場。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今年5月的《俄烏無人機戰爭》研討會中,直接談及了摩托車對於自殺無人機來說目標太小、速度太快難以命中 ,就算擊中了也僅能造成一、兩員減損。
而俄羅斯國防部拍攝的摩托車部隊宣傳影片中,受訪軍官亦表示騎車摩托車穿越雷區不太會引爆反戰車地雷,壓力板通常爲250公斤纔會觸發雷管起爆。
未來坦克跟戰甲車依然很重要,更不會消失,但面對新時代誇張的反甲火力、自殺無人機、
巡飛彈(Loitering Munition)或者152公釐、155公釐導引砲彈的威脅,戰場突破與穿插的定位已經轉變,從烏俄雙方來看,主力坦克已經逐漸轉變爲擔負「步兵戰車」(Infantry Tank)性質的支援火力。
摩托車突擊隊並非只用於正面衝鋒,實際任務更廣,包括佯攻、偵察、深入滲透、補給運輸,或在大規模進攻時進行翼側支援,摩托車的主要作用是使得步兵快速到達戰術位置,而非直接充當戰鬥平臺,這種模式與歷史上的「龍騎兵」相似,擅長遊擊、偵察與側翼攻擊,如今俄軍的摩托車部隊,正是在這種戰術定位下發揮作用。
俄烏雙方都使用中國製造的小排氣量越野摩托車,單價約2,000至4,000美元,成本遠低於任何戰甲車,維修需求小,行蹤隱蔽、夜間時、靜音電動款更能保留奇襲效果,摩托車可以攜帶反戰車飛彈、榴彈機槍等重武器沿側翼快速支援,幾分鐘就能抵達戰術位置,比噪音大、速度慢的裝甲車更能縮短敵方反應時間,
在烏軍兵力不足、前線防線相對稀疏的情況下,小型高速單位能更容易找到戰線缺口滲透,並用摩托車攜帶的大型電子戰設備滲透部署,執行壓制守方無人機的任務。
而4個輪子的沙灘車以及高爾夫球車,憑藉着更好的載重能力以及更大的車身,隨着烏克蘭戰爭的進行,雙方都開始當作前線補給的利器,往返於前線補給節點以及真正交火線之間的運輸工具,或者在改裝的貨鬥上直接安裝反坦克飛彈、榴彈機槍等重武器使用,有時也安排用作交火線上的傷員後撤工作。
最後,無論是英國智庫皇家聯合服務研究所(RUSI)還是CSIS,都有確實在評估俄軍摩托車部隊發展,並且做出優劣分析,雖然臺灣地形與烏克蘭平原相差甚遠,但考慮到我國的摩托車實在有夠多、超級多的情況下,在城鎮環境中、在嘉南平原地區或者在苗栗丘陵地形,摩托車也應納入戰時機動車輛考量,因爲這已經在地球另外一端成爲顯學,而不再是純粹的自嗨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