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威翔Military》沒被淘汰 烏克蘭戰爭如何重塑坦克定位
2025年8月15日,俄國坦克在烏克蘭一處未公開的地點的訓練場中開火。(美聯社)
烏克蘭戰爭發展,使得坦克不再是那個衝鋒陷陣、撕開戰線缺口的主角,先前我們談過坦克的定位已經發生變化,正巧俄國軍工巨擘俄技集團(Rostec)總裁公開談論了這件事情,從坦克對坦克的決鬥,轉變成步兵支援與據點壓制的角色,坦克沒有過時,它只是換了工作,成爲聯兵體系裡的一個火力要角。
Rostec週三(20日)對主力坦克的定位調整發表了一篇深入淺出的文章,點出了許多關鍵,當前線被大量FPV無人機與導引武器淹沒,坦克做正面突擊的存活率直線下降,於是戰術重心移到「坦克+偵察無人機」的組合,由無人機查找目標,並且協助坦克即時修正彈着,坦克則在隱蔽位置射擊或者曲射壓制遠距陣地,讓整個殺傷鏈(kill chain)流程更短、更迅速。
文中列了一輛T-72B3M坦克案例,結合射控系統和無人機,透過曲射的方式壓制了12公里外的目標,這樣的射程介於反戰車飛彈與傳統砲兵之間,坦克成爲了一個機動力良好、反應快、後撤也快的「火力單位」,而這樣的案例已經成烏克蘭戰場的常態。
爲了在海量的無人機威脅下存活下來,前線坦克加掛頂棚、格柵與電子干擾模組,外觀雖像「科幻怪物」,但換來的是更多的射擊機會。
解放軍本週新亮相的ZTZ-201中型坦克,重約40噸、混合動力、配GL-6主動防禦系統(APS)與360度感知,駕駛配戴AR眼鏡把戰術圖資直接投射在眼前,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竟然選擇了威力較小的105公釐主砲,從「對坦克對決」了退一步,換取更大攜彈量、更好的機動與運輸彈性,把任務重心轉向步兵支援火力。
這不是退步,而是順勢而爲,當無人機與反戰車飛彈成爲正規部隊的標配,坦克若要長時間留在戰場,就必須把「看得遠、反應快、打得準」放在「口徑更大」之前,反正獵殲坦克交給無人機和其他導引武器即可。
未來坦克的發展,一定是態勢感知(Situation Awareness)、生存優先,例如俄軍的無人機、坦克協作,或者ZTZ-201的全向感測加上APS,頂部防護、反應裝甲等以及取代單純加厚裝甲,因爲威脅已經從正面直射,變成來自上方與各角度的威脅。
第二是戰術轉變,坦克不是不再衝,而是把衝鋒的時機與條件延後,更多時間在隱蔽位置射擊或者從更遠的地方實施曲射,要衝,得先有無人機把眼睛打開、砲兵打擊、步兵滲透與牽制,以及電戰壓制,期間坦克則是擔任「機動砲兵+裝甲堡壘」來使用,最後再跟上步兵的步伐完成陣地佔領工作。
這不代表「坦克過時」,恰恰相反,我認爲未來衡量一支裝甲兵力是否成熟,指標已從「口徑多大、裝甲多厚」轉爲與無人機協作的流程有多迅速、APS與電戰多可靠、後勤與運輸多彈性,甚至可能是便於曲射的火控系統。
我大膽想象,未來前線裝甲編組與無人機偵查單位將會是標配,確保偵查、指管與射擊流程迅捷,而容易被打壞的APS、頂部防護與反應裝甲,模組化成爲趨勢,維修補保更快,最後則是發展並且整合人機介面,提升車組員態勢感知。
烏克蘭戰場上無聯兵必失敗的血淚教訓,並沒有宣佈坦克時代結束,坦克還在,但它的價值來自它接上的那張網,我認爲誰能讓坦克與無人機與砲兵之間保持通協作、把APS與電戰系統好好的整合、把後勤補保做好做滿,需要時備料充足,誰就能在無人機雨與導引彈藥海里生存下來,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