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威翔Military》西方都錯了 俄絕非靠「人海戰術」維持局勢

2025年8月9日,俄羅斯西部軍區部隊狙擊手在準備SVL-5 12x99mm反器材狙擊槍。(俄國防部)

俄羅斯依靠人海戰術,派出大批士兵罔顧性命以人數壓倒對手,這樣的說法,從二戰到今日的烏克蘭戰爭,長期存在於西方關於俄軍的敘事中,這種刻板印象將俄軍描繪成不講戰術、只靠血肉堆疊勝利的「砲灰部隊」。這樣的認知非常危險,貶低對手短時間內確實可以凝聚軍民抗敵意志,但偏離現實久了只會陷入集體幻想,甚至會對於國防建構、作戰規劃造成不良影響。

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將蘇軍描繪成野蠻洪流,以數量取勝,藉此合理化自身失敗,同時強化德軍英勇形象。這種說法在戰後被西方媒體廣泛引用,逐漸固化爲「蘇軍作戰方式」。事實上,二戰期間擅長人海戰術的國家是日本,國軍和盟軍都曾吃過苦頭,在此暫不贅述。

然而蘇軍並非單純依靠人命衝鋒,蘇聯在二戰中發展出了「縱深作戰理論」(deep battle doctrine),講求聯合兵種作戰、砲火準備與包圍殲滅,而非無腦的前仆後繼,近年來好萊塢電影的影響更加強烈,更爲了畫面張力,分鏡就把演員儘可能塞進一個鏡頭裡,非常戲劇化。

俄羅斯軍事史專家則進一步指出,蘇軍的戰略重點始終是如何保存兵力、運用砲火與機械化優勢,而不是犧牲無數士兵去填戰場。

烏克蘭戰爭爆發後,西方媒體與智庫如戰爭研究所(ISW)、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又重新炒作「人海戰術」說法,最接近的用人去換的迄今爲止應只有巴赫姆特攻防戰,已故瓦格納首腦普里戈津聲稱絞肉掉了5萬多名烏軍,瓦格納傭兵損失3萬餘囚兵,即便如此也不是滿街道都是人在跑。

俄軍實際作戰方式從開戰時的營級戰術羣(BTG),逐漸轉向小分隊滲透與火力壓制,重點在於用投入少量步兵測試烏軍防線,再配合砲兵、無人機與裝甲推進。

許多戰場畫面與烏軍自身的戰報也能看出,俄軍小股兵力往往在受阻後立即撤退,而不像宣傳裡描述的「前仆後繼」,一些烏軍士兵以及許多烏克蘭軍事博主經常談到,俄軍以小股兵穿透的某某某城鎮,時而搭配步兵戰鬥車或者摩托車等機動車輛穿越越空曠地形,而非數百人在大平原一齊衝鋒的景象。此外,雙方火力差距懸殊,在軍工產能、砲彈儲備量、滑翔炸彈等優勢下,完全沒有必要隨便拿人去換。

「人海戰術」論點常與誇張的傷亡數字綁在一起。美國與烏克蘭方面經常引用的數據,動輒聲稱俄軍死亡超過20萬、甚至突破百萬總傷亡。然而,這些數字彼此之間差異極大,方法不透明,可信度備受質疑。這邊必須瞭解,死亡與傷亡是兩個不同意思,「傷亡」包含了負傷與陣亡。

《英國廣播公司俄羅斯分刊》(BBC Russian Service)與親西方反普丁的俄羅斯獨立媒體《Mediazona》、拉脫維亞獨立媒體《Meduza》三方長期合作,持續追蹤俄軍陣亡人數,使用3份資料來源交叉覈實俄軍陣亡數據情況,標準十分嚴格,截至2025年8月1日,有記錄的陣亡人數爲12萬1507人,理論推估爲16萬5千人,算是相當可信的數據。

誇大的戰損統計正好用來支持「人海戰術」的敘事,渲染俄軍戰法愚蠢,但如果俄軍真有百萬級傷亡,前線戰力應早已崩潰,然而實際情況卻顯示俄軍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仍能維持攻勢。

與此同時,烏克蘭自身正面臨兵力短缺,2024年春天,烏方將徵兵年齡下修至25歲,美方甚至施壓要求再降到18歲。烏克蘭每月徵召約3萬人,三天兩頭都能在社羣平臺上看到徵兵官(TCC)路上抓兵的影片,而其中能真正投入戰場的僅約三成,

相較之下,俄羅斯主要依靠志願役補充損失,至今仍未全面動員,這顯得俄軍損失百萬,一邊又淡化烏軍高陣亡率與缺兵問題相當矛盾。

若我們要從烏克蘭戰爭的血淚中擷取經驗,就必須拋開宣傳話術,直面複雜而真實的戰爭樣貌,隨時對於參戰國家進行強弱分析,戰爭本已殘酷不需要再用神話去渲染,而是隨時思考雙方攻防中的每一個成功與失敗案例,是否能轉譯成有價值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