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威翔Military》經濟規模僅一個「廣東省」爲何北約扳不倒俄羅斯?
2025年5月9日,T-80BVM坦克進入紅場勝利日閱兵。(Uralvagonzavod)
北約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今年多次感嘆,俄羅斯的經濟規模不過就比利時加上荷蘭而已,俄國軍工產能卻超越北約全部32國總和4倍。作爲類比,俄羅斯全國經濟規模與中國廣東省的名目GDP十分相近,就連人口數量也很類似。那麼,爲何這樣一個經濟體量與中國大陸一省相當的國家,卻能在烏克蘭戰爭中,與其背後擁有近10億人口的北約抗衡而不倒?
俄羅斯仰賴龐大的能源出口,而廣東則是中國製造與科技重鎮,2024年名目GDP達1.94兆美元,貢獻中國約10% GDP與20%外貿總額。若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俄羅斯GDP高達5.31兆美元,遠高於廣東的2.98兆(2021年估值),反映出俄國國內物價較低,實質購買力更強。
能維持民生物價低廉,與糧食自給率有密切關聯,國際統計資料庫Statista顯示,俄國穀物、肉類與乳製品糧食自給率達到100%,僅水果仍高度依賴進口,另一方面,俄國坐擁全球最豐富的天然氣、礦產、貴金屬以及石油儲備,估值高達數十兆美元,爲戰時經濟提供強大支撐,不是我們這個加工出口國家能想像。
自戰爭爆發以來,俄國經濟展現驚人韌性。2022年雖出現2.1%的衰退,但2023年反彈至3.6%,2024年前三季更達4.2%,表現甚至優於多數和平國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上修其2024年全年成長預估至2.6%。普丁甚至聲稱,俄羅斯的GDP(以PPP計)已超越日本,成爲全球第4。即便俄國官員6月指出今年將面臨經濟萎縮,但IMF仍預估GDP成長爲1.5%左右。
戰爭已經工業化近200年,拼的是工業能量、產能等等。呂特指出,俄羅斯3個月內可生產的軍備量,已相當於北約從洛杉磯到安卡拉全年總產量。他直言:「俄國工資低廉、官僚體制簡化,使軍工效率遠勝歐洲國家。」目前俄羅斯將GDP的8%至9%投入國防,約佔國家預算三分之一。由於國內物價低廉,俄方可快速生產且控制成本,效率明顯超越北約。
俄羅斯經濟規模與荷蘭加上比利時相當,軍事生產效率卻極高。雖然歐洲北約軍事總支出更多,但俄國低廉的物價和購買力遠過超歐洲國家
呂特還表示2025年俄國產能達1500輛坦克、3000輛裝甲車及200枚伊斯坎德爾飛彈。這背後並非從零開始,而是延續自冷戰時期的軍工基礎。當年T-72坦克月產可達2300輛,戰後許多工廠製造設備和車間都有妥善封存,現今T-90、T-72B3M等新型戰車之間零件高度共通,使產線可迅速重啓。
以車里雅賓斯克拖拉機廠爲例,其生產的離合器、變速箱與發動機不僅供應新車,也支撐前線維修。國營軍工體系由國家提供電力、鋼鐵與原料,工人領薪、機具運轉,武器即可大量產出,不必考量盈利問題。相反的,西方私人軍企受制於股價、股東,以及增設了產線、招聘了員工,結果戰爭是否即將結束,又該如何處理產能擴張後的閒置成本以及人員遣散問題。
去年,一位歐洲情報官向CNN透露,俄羅斯火砲彈藥年產量已超過美歐總和,達300萬枚,是西方的2.5倍;在彈道飛彈與精準導引彈藥等領域的差距也持續擴大,烏克蘭國防情報局(GUR)認定今年伊斯坎德爾飛彈產能可達700發,比呂特預估的還多。
相對之下,西方軍工產能長期緊縮。例如美國目前僅有兩家承包商能生產軍用火箭發動機,數量比1995年時的6家大幅減少。雷神公司用於製造標6(SM-6)飛彈的固態火箭推進器供應也受限於此,2024年供應商之一「洛克達因航太」(Aerojet Rocketdyne)甚至因火災導致產線中斷,影響交貨與未來擴產能力。
雷神(RTX)執行長海斯(Gregory Hayes)坦言:「火箭發動機對我來說一直是場災難。」
沒想到到了2025年6月,雷神海軍部門主管波哥諾維(Barbara Borgonovi)表示還是卡在固態火箭發動機產能瓶頸,不僅影響飛彈生產,也卡死了美國未來面對潛在戰爭需求上升的產能。
而如今這一切的困境,還只是對上一個「廣東省」而已。礙於篇幅,沒有談到的還有很多,包含鈾礦、鎳、特殊合金以及軍民兩用大鋁、銅等,甚至鋰礦、稀土甚至火藥等供應鏈等等,西方欲重振軍工業,不是政客喊話,簽些合約開記者會信心喊話就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