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輪“最大規模空襲” 俄羅斯爲何改變打法?
當地時間7月3日傍晚,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了新一輪“最大規模空襲”。俄軍從庫爾斯克、布良斯克等六個邊疆地區出動了539架無人機,其中攻擊型無人機就有330架,同時還發射了“匕首”巡航導彈、“伊斯坎德爾”彈道導彈等。這是衝突升級以來,俄軍單次空襲動用無人機數量最多的一次。烏克蘭空軍表示,俄軍空襲的主要目標是首都基輔。截至4日上午8點,烏軍已擊落2枚“伊斯坎德爾”導彈和476架無人機。
特約評論員王強分析,這種導彈加無人機的打擊方式,其實也算一種飽和攻擊。以往單純的導彈飽和攻擊主打精確打擊,作戰目標多是烏軍作戰體系的關鍵節點,比如重要基礎設施、核心指揮設施和軍事倉儲設施等。但現在能看出,導彈加無人機的戰術除了保持精確打擊能力,更重要的是消耗對方防空資源、破壞城市功能、癱瘓社會運轉。這麼做的核心目的,就是給烏方民防系統施加更大壓力。
這種打法對烏克蘭普通民衆的心理震懾顯而易見,實際效果也確實不小。尤其是無人機這種成本僅萬元級的裝備,跟價值數百萬的防空導彈比起來,有着明顯的非對稱優勢。在當前俄烏前線“產能定勝負”的態勢下,這種戰術選擇顯然有其現實考量。
編輯: 秦揚軻
責編: 張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