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威翔Military》「鎖喉」中國?美國海權思維 碰上資源巨獸

美國一直悄悄在化解對中實施海上封鎖的障礙。(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美國早在2018年討論海上封鎖中國海運原油時,這類被批評爲「戰略上錯誤」的構想早已被放棄,但事實並非如此。那年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一份報告,就詳細分析了美軍如果在中國周邊實施「遠距封鎖」(distant blockade)將面臨的種種困難與風險。然而,如今七年過去,報告中當時尚屬「障礙」的條件,美國其實一直悄悄在化解。不過現實很骨感,這樣純粹的海權戰略思維對於資源豐富的大國來說,有太多變數,例如先前談到過的供應鏈、稀土等,去工業化的美國一掐就痛,歐洲也自身難保,更別說助力了。

所謂「遠距封鎖」(distant blockade),是指美軍利用其全球軍事部署,在中國軍事力量射程之外攔截中國的海上貿易與能源運輸,特別是經由麻六甲海峽、龍目海峽等要道進入中國的原油與原物料。

中國海上石油輸入關鍵通道。(翻攝自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報告)

2018年報告指出,這項構想在戰術上或許可行,但從戰略與政治角度來看卻充滿危險。封鎖雖能削弱中國的能源供應,卻可能重創全球市場,引發盟友與中立國強烈反彈,使美國陷入政治孤立。

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研究員柯林斯(Gabriel Collins)當時警告,封鎖中國的能源輸入「並非戰爭的替代方案」,而是一場必然伴隨全球性經濟震盪的行動。當時中國在全球製造鏈中佔有超過25%的比重,遠超過1913年德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如今佔比更是上升到了29%,如果對中國實施,全球貿易與製造體系幾乎無法在短時間內重組,將可能引發類似2008年金融危機等級的全球衰退,成爲嚴重的「戰略反噬」。

但其實自2018年以來,美國在實際政策執行上卻逐步向這個方向靠近,川普時期的「對中脫鉤」政策、拜登政府強化印太聯盟與供應鏈重組,都可視爲對封鎖障礙的「預先處理」。

軍事上,美軍正透過環太平洋盟友建立遠程監控與封鎖能力,經濟上,則以貿易與科技管制削弱中國對全球市場的掌控,在地緣政治上,美國亦支持若干代理勢力破壞中國替代能源通道,如中緬油氣管線。

中緬管線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主導,是中國繞過馬六甲海峽、直接自印度洋輸油的重要戰略路線。2018年報告即明確指出,若發生衝突,美軍可以「快速癱瘓」緬甸皎漂港(Kyaukpyu)的輸油設施,緬甸內戰爆發後,該地區確實多次遭到地方武裝力量攻擊,其中不乏獲得西方情報與資金支持的勢力,這些事件顯示,美國雖未直接實施封鎖,但「遠距封鎖」的戰略邏輯已在地緣衝突中逐步實現。

然而,從報告的分析可知,即使封鎖在技術上可行,美國也難以承受長期的政治與經濟代價。中國擁有龐大的戰略石油儲備、與俄羅斯和中亞的陸上輸油輸氣管道,以及可用煤制甲醇替代燃料的產能,若結合節能配給與國內生產,中國理論上能支撐長達一年以上的封鎖壓力。

相比之下,美國若在全球貿易體系中引發油價崩跌與供應鏈中斷,盟友與企業界恐怕更快失去耐性,這還僅是當時的報告內容,想必各位讀者現在都實際見識到中國管制關鍵原物料出口的影響了。

因此,美國是否仍在以「戰略封鎖」思維準備下一場經濟戰?從技術與能源供應線的部署來看,答案顯然是肯定的。華府並未放棄封鎖構想,而是在爲其鋪路:從經濟脫鉤、能源供應重組,到印太軍事再部署,皆是這場潛在封鎖戰的前奏。

柯林斯7年前報告結尾:「封鎖若非整體戰略的一部分,只會帶來戰術勝利與戰略敗局。」今天的美國正面臨這樣的風險,想要低成本來施壓中國的幻想,可能最終將美國拖入一場政治上難以收場的長期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