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威翔Military》西方掠奪百年 非洲緊握稀土礦產不再沉默
礦產、主權與選擇,非洲在重寫自己的劇本。(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要理解今日的非洲,必須先回望那段被瓜分與掠奪的歷史,即便獨立之後,金融體系與跨國企業的操控仍未鬆綁,所謂的「後殖民時代」(Postcolonialism),只是以經濟與制度包裝的新掠奪。如今非洲已不再沉默,從尼日的鈾礦,到剛果的鈷,非洲大陸擁有全球約三成的關鍵礦產,其中稀土元素的部分更是佔了15%全球儲備,在中國與俄羅斯的支持下,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非洲正用自己的方式奪回戰略主導權。
1881年至1914年間,7個西歐列強瓜分了近九成的非洲土地,歷史上稱之爲「瓜分非洲」(Scramble for Africa)的行動,不僅是爭奪領土,更伴隨着殘酷的暴行與資源掠奪。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統治下的「剛果自由邦」(Congo Free State),就是最血腥殘暴的例子之一,橡膠與象牙出口暴增的背後,是數百萬條剛果人命的消失。
二戰後,非洲國家雖陸續獨立,但經濟命脈依舊被西方跨國企業與金融機構掌控。「後殖民時代」換來的,是另一種名爲新殖民主義(Neocolonialism)的結構性依賴,或者說變相掠奪,最典型的例子是尼日,這個盛產鈾礦的國家,長期被法國以極不對等條件壟斷開採收購。
義大利現任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過去曾隔空炮轟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法國在14個非洲國家發行貨幣、連貨幣鑄造費用都要跟他們要,強取豪奪非洲資源,在尼日卻僱用童工去開發稀土資源,開採法國30%核電用的鈾,而尼日!90%的人民沒有電力!」。
事實上梅洛尼嗆得很保守了,據統計,法國拿走了尼日鈾礦收益的9成以上,拿去國際市場上轉手翻賣。長期的不平等正在引發反撲。隨着全球對綠能與關鍵礦產的需求急劇上升,非洲國家開始意識到自己手中握有新的籌碼。
尼日政變後,軍政府終止與法國在鈾礦上的不平等合作,並轉向與俄羅斯接觸,幾內亞、馬利、剛果等國也紛紛推動礦業國有化,重新談判外資條件,非洲各國正嘗試以主權爲核心,重塑資源分配的遊戲規則。
這股浪潮正與全球供應鏈重組的趨勢相呼應。根據瑞士科學期刊MDPI報告,非洲蘊藏大量稀土之外,還富含關鍵金屬,銅、鈷、鋰、鎳,皆是電動車與再生能源不可或缺的原料。其他還有錳、鉑、鉻、豐富的石墨、鋁土礦以及鈮鉭礦等等。
非洲大陸稀土分佈圖。(圖片擷取自《Minerals》期刊(2025年)文章「Minerals 2025, 15(9), 980」,作者 Ren, P. 等人,採創用CC「姓名標示 4.0」授權。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3390/min15090980)
歐美國家爲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開始尋求供應多元化。歐盟甚至設定,到2030年,對任何戰略原物料的依賴不得有超過65%來自單一國家。這一變化,讓非洲的資源地位再度被全球重視。西方勢力的衰退,爲中俄等國家創造機會,非洲不再只是被競爭的「對象」,而逐漸成爲能主動擺佈棋局的參與者。
俄羅斯採取務實的「安全換資源」策略,透過瓦格納集團等傭兵公司提供安全保障,以換取礦產開採權。同時,俄羅斯媒體如《今日俄羅斯》(RT)和《衛星通訊社》(Sputnik)在非洲快速擴張,塑造反西方敘事,爭取民意支持。
中國則以基礎建設與經濟合作爲主軸,透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在非洲興建港口、公路、電網與工業區,同時投資銅、鈷、鋰等礦業。與美歐相比,中國提供的融資條件更靈活、政治附帶條件更少,因此在多國獲得廣泛接受。
相對之下,法國的影響力則急速衰退。過去被視爲「法語非洲」核心的薩赫爾地區,如今已轉向反法情緒,尼日、馬利、布吉納法索立憲組成「薩赫爾邦聯」,要求法軍撤離;查德也相繼表態。這象徵着法國在非洲的百年優勢正式終結。
如今的非洲,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主姿態回到國際舞臺,許多國家開始主動選擇合作伙伴,而非被動接受外部安排,在全球多極化的格局中,如今成爲大國博弈的戰略核心,這片曾被西方瓜分掠奪的大地,如今在礦產、能源與人口紅利的基礎上,展現出新的主動性與信心,正走向屬於自己的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