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會是「日本鐵娘子」嗎?

▲高市早苗第3度參選自民黨總裁,這次終當選,外界看好她有機會進一步出任日本首相,成爲「日本鐵娘子」。(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江岷欽/世新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只要最終能如我所願,我願意非常的有耐心。(I am extraordinarily patient, provided I get my own way in the end.)

— 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

2025年10月,英國在紀念柴契爾夫人百歲冥誕之際,重新爭論她究竟是拯救國家的改革者,還是撕裂社會的始作俑者。英國《衛報》專欄作家馬丁・凱拓(Martin Kettle)在10月9日的專文中提醒世人,柴契爾的戰場屬於上世紀,她的答案無法替當代解題;她更像一面鏡子,映照權力與時代的關係。就在這場歷史回望之際,日本迎來了高市早苗——一位被稱爲「日本鐵娘子」的新保守派女性領袖。她的出現,讓日本政壇在經濟停滯、少子老化與地緣風險之間,燃起一絲強勢領導的幻覺。但問題是,日本需要的是另一位柴契爾,還是一套新的治理語法?

鏡像與距離:柴契爾的可比與不可比

柴契爾執政十一年間(1979–1990),以「市場 vs 國家」爲信條,推行私有化與解除管制,把效率變成新的政治信仰。她用貨幣主義抗通膨,也用強硬語言摧毀工會的特權結構。英國經濟因此復甦,但社會不平等與北南差距也同步擴大。真正的柴契爾主義,並非「鐵腕」,而是將政治理念轉化爲制度慣性,讓「自立」取代「依賴」,讓「個體選擇」成爲國家敘事的一部分。

▲已逝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祭鐵腕大推自由經濟讓英國再起,政治作風保守、領導風格強勢。(圖/達志影像/路透社)

然而,很少有人記得,這位自由市場的女戰士也曾在1989年聯合國發表演說,率先警告全球暖化的危險,顯示保守主義與長期風險管理並非對立。柴契爾的強硬之處,不在姿態,而在紀律與邏輯。凱拓指出,她的政治遺緒不是政策清單,而是一種治理語法——用制度去定義權力,而非用權力去定義制度。這正是高市早苗必須汲取而非複製的精髓。

日本的「三重現實」:政治迷宮、債務高牆與少子深淵

2025年10月4日,高市早苗當選自民黨總裁,極有可能擔任日本第一位女性首相。她的勝利固然象徵突破,但結構現實依舊冰冷。

第一重現實:政治迷宮。自民黨的派閥體系與在野黨合縱連橫,使任何「一次到位」的改革終將被磨成「漸進式妥協」。路透分析指出,高市在勝選後宣稱「政府應對財政與貨幣政策負責」,被市場解讀爲挑戰日本銀行(BOJ)獨立性。BOJ總裁上田和央正逐步退出長年寬鬆政策,高市若過度干預升息節奏,可能引發政策對撞與市場震盪。

第二重現實:債務高牆。IMF預估日本2025年一般政府債務將達GDP的234.9%,爲全球最高。高市若欲以擴張財政提振成長,勢必面臨信用評等與利率上升的壓力。

第三重現實:少子化深淵。 厚生勞動省統計顯示,2024年新生兒僅686,061人,總和生育率1.15,雙創新低。人口紅利消失,財政與勞動力結構的惡化幾乎成爲命運的等式。

▲與柴契爾除舊「鬆綁」的時代不同,如今結構現實太冰冷,「鐵娘子」的路未必可以複製,畢竟高市面臨的是建立新制度的「修復」年代。(圖/路透)

柴契爾的英國有國企可拆、有工會可戰;而高市的日本,只剩「結構老化」可修。她面對的不是鬆綁,而是緊縮。

貨幣與財政:強硬語氣,有限空間

高市針對日銀政策的「警語」——要求政府在貨幣決策上「有責任」——引發對央行獨立性的擔憂。路透分析,她的挑戰恐最終受政治現實制約,黨內保守派與官僚體系都不願打破長期建立的分工。

同時,她的經濟顧問會診(Takuji Aida)提出另一種棋譜,弱日圓有利出口與投資迴流,只要配合積極財政支出,即可中和進口成本的上升。預測最早2026年初再升息至0.75%後暫停,待2027年再緊縮。 這套策略聽起來務實,卻暗藏風險——若民生痛感先於薪資紅利顯現,弱日圓將被視爲「隱形稅」。柴契爾曾以抗通膨鞏固市場信任;高市若無法讓數據透明、政策可預期,再強的語氣都可能淪爲姿態政治。

▲高市主張在貨幣決策上政府要「有責任」,引發央行獨立性的憂慮,經濟顧問還認爲「弱日圓」有利出口與投資迴流,但持續發展恐存在不少風險。(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她若真想成爲改革者,應仿效柴契爾的紀律精神,建立「物價—薪資—生產率」聯動儀表板,用數據界定政策紅線,讓「政府負責」與「央行獨立」不再衝突,而是共構。

企業授權與紀律紅線:成長與止痛的雙重委託

路透最新民調顯示,56%企業希望新政府優先推動成長戰略,54%同時要求控制物價;至於2027年達成基礎財政收支平衡,意見分裂(37%主張彈性、33%要求嚴守)。 這是一張典型的「雙重委託書」——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企業界對高市有期待,也設下隱形監督。她上任後,銀行股上漲、太陽能產業下挫,顯示市場押注「經濟安保導向」的新產業路線。 然而,若無乘數與績效審計機制,補貼與投資恐成爲新一輪尋租遊戲。

柴契爾的市場改革雖引起爭議,卻建立了「效率問責」文化;高市若想重建信任,必須以公開數據與可驗證的指標,取代口號。

從「國家退位」到「國家到位」

柴契爾的任務是讓國家退位,把空間留給市場;高市的挑戰是讓國家到位,在市場與社會之間重新分配風險。她推動的經濟安保政策,正是日本在「去風險化時代」的主戰場——重構半導體與能源供應鏈、建立技術護欄、將AI與量子技術納入戰略資產。這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風險治理。

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把「安全語言」翻譯成「成長語言」?唯有當安全投資能帶來地方就業、當產業政策能提升社會信任,日本纔有可能在防禦中創新、在保守中前進。

社會契約的重建:真正的「鐵」在福利工程

日本家庭面臨的,不是意識形態,而是風險孤立——育兒難、長照貴、地方凋敝。若政府無法重新公共化這些風險,任何宏觀政策都將成爲泡影。柴契爾的課題是削弱福利依賴;高市的課題,是設計一種可持續的「風險共享」體系。她若能在稅制與社福改革上創造代際平衡,讓托育、醫療與地方創生變成可預算、可稽覈的公共工程,那纔是真正的制度鐵。

▲日本家庭面臨的是風險孤立,育兒難、長照貴、地方凋敝,所以當前政府要做的是重新公共化這些風險。(示意圖/記者林悅翻攝)

外交節奏:硬嚇阻與軟互賴的雙語治理

高市的外交標籤是鷹派——主張修憲、強化防衛、深化日臺合作、對中強硬。然而東亞經濟的互賴程度遠超冷戰時期:中國仍是日本最大貿易伙伴,佔出口近19%;與東南亞的供應鏈也緊密相扣。她的考驗不在立場,而在節奏——如何讓防衛強化不被解讀爲挑釁、讓對臺合作不觸發市場焦慮、讓「去風險化」不演變爲「去全球化」。真正的鷹派,不靠聲量,而靠節拍。

「日本鐵娘子」的五項驗證

未來24個月,以下五項指標將決定高市能否成爲改革象徵:

1. 政策可預期性:建立「物價—薪資—生產率」聯動框架,明確界定日銀獨立紅線。

2. 生產率紅利:企業研發與設備投資佔GDP比重連續四季上升,TFP轉正。

3. 經濟安保乘數:戰略產業公私投資比≥1.5,並公開年度就業效益報告。

4. 家庭風險社會化:托育與長照公共支出透明化,納入年度財政報告。

5. 外交穩定度:維持對中出口與東協投資波動於政策區間內。

這些KPI,纔是她能否由「象徵之鐵」轉化爲「制度之鐵」的真正檢驗。

不必成爲柴契爾,應當鍛造「高市主義」

偶像是鏡子,不是藍圖。衡量一位領袖的,不是她像誰,而是她能否把政治語言熬成制度語法,讓信任成爲治理的耐心工程。對照之下,柴契爾的英國,用拆解舊體系換來市場信心;高市的日本,必須以建構新制度換回社會信任。前者是鬆綁的時代,後者是修復的年代。若高市能以數據說話、以節制換取信任、以制度設計取代姿態政治,她不必成爲柴契爾——因爲日本不缺「鐵」,缺的是「穩」。

真正的鐵,不是語氣的硬度,而是制度的耐久。當她能讓改革變成可驗證的公共工程,日本將迎來新的政治語法,不再問「她像誰」,而是慶幸「她成爲誰」。

▼被視爲「女版安倍」的高市早苗,外界期待她成爲日本鐵娘子,但領袖不應是「像誰」,而是應「成爲誰」,她不必成爲柴契爾,但應當鍛造出「高市主義」。(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