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李強聯合國演說 宣示領導全球南方啓動(廖明輝)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當地時間26日在紐約第80屆聯合國大會上強調當前國際局勢動盪、單邊主義與冷戰思維捲土重來混亂之際,世界更需「講利益更要講道義」。(中新社)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聯合國八十屆大會發表演說,以「中國願同各國一道堅守聯合國理想,弘揚多邊主義精神,積極落實四大全球倡議,朝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崇高目標不斷邁進,努力把世界建設得更加和諧美好!」作爲演講總結,將中國形塑爲維護多邊秩序、倡議共同發展的「負責任大國」。

李強在演說直指關稅壁壘與陣營對抗拖累全球景氣,呼籲擴大合作。他更宣佈與聯合國共同設立「中國-聯合國全球南南發展支持機制」,提供1000萬美元作爲啓動資金,並主導在上海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共建「全球永續發展中心」。把中國長年的雙邊倡議,嵌入聯合國平臺與流程,將「全球發展倡議」從口號轉爲實體可見專案。

更關鍵的是修正WTO路線,李強在聯合國周邊場合拋出「不再尋求新的特殊與差別待遇」訊息,迴應長年以來國際社會對中國「又大又享優惠」質疑,換取制度內的領導正當性。李強在聯合國的這些作爲,不僅迴應川普保護主義對各國關稅施壓並稱氣候變遷是騙局,企圖藉川普大失人心的所作所爲,加強攏絡「全球南方」國家。

然而,領導不只靠宣示,還要經得起夥伴的成本效益檢驗。部分新興經濟體對中國製造外溢與貿易順差擴大早有戒心。若中國想把「制度善意」轉爲「結構信任」,就必須在擴大市場開放、消化對南方國家順差、優先採購南方國家產品上,提出可量化進口與需求承諾。同樣地,「不再尋求WTO新的特殊與差別待遇」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測試在於中國是否願意在工業補貼透明、爭端解決機制修復、與產能治理等敏感議題,對國際社會展現可驗證配合。

從聯合國治理結構觀察,「提升發展中國家代表性」是容易取得共鳴主張;但真正的變化發生在看不見的規則細節與專門機構人事配置。中國近年來的策略,是在不觸動核心權力分配前提下,透過專案與技術標準滲透來「細胞分裂式」擴張影響力。這種「低政治、高技術」滲透,對渴望資金與技術的南方國傢俱有高度吸引力,也更難被貼上陣營標籤。

因此,李強在聯合國大會演講意涵在於把中國的全球南方策略從雙邊工程推進到「多邊—雙邊」混合模式轉折點。以小額聯合國平臺資金作爲起點,以自我約束(不再尋求新差別待遇)表達誠意,用聯合研究與培訓網絡作爲黏着劑,逐步把話語權換成制度性影響力。若未來看見更多南方國家透過聯合國的南南發展機制獲得可量化的綠色專案、數位化與工業升級資金,這套敘事纔會真正落地。

但風險也同樣需要考慮。若中國對南方市場仍以出口導向爲先,難以擴大進口與內需,或讓產能壓力外溢至夥伴產業,反彈將在WTO與區域層面同步累積;屆時,中國在聯合國的「道德資本」可能被貿易摩擦「交易成本」所抵銷。因此,能否把「供應者」角色調整爲「需求來源」,決定中國究竟是全球南方的領導者,還是不可承受的依賴。

(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