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公館圓環 勢在必行

(圖/本報系資料照)

公館圓環是臺北南區進出新北中、永和、新店的重要節點,每逢尖峰時段,龐大的車流量伴隨着高比例的機車與公車進出,讓圓環的運作早已不堪負荷。多年來,擦撞事故頻繁發生,地方交通安寧受影響已是不爭的事實,如今正是全面檢視並做根本處理的時刻。

臺北市政府拍板13日將拆除公館圓環並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民團「公館圓環守環行動」因而發起「守環行動:圓環大走讀」活動,將在12日晚間開工前在圓環及公車地下道周邊抗議,要求市府停止施工、重啓協商。北市府交通局迴應,拆除公館圓環是爲改善交通安全,並經專家審查一致認定,將會持續溝通。

面對拆除公館圓環的政策,當地居民、學生及民間團體日前亦在圓環前高舉布條抗議。對此,臺北市長蔣萬安說,公館圓環是連續7年交通事故肇事熱點,所以安全不能等待,副市長李四川和北市交通局也已經很清楚地說明,而且外部專家學者經過多次開會討論、交換意見,在嚴謹審查之後,一致認爲拆除圓環,纔是有效提升安全以及降低事故的方式。

公館圓環腹地逼窄、環形不佳,加上車流量逐年增加;尤其在高比例的機車與公車混雜下,事故風險更爲嚴峻,已經無法迴應安全需求。回顧過去20多年前就曾做過一些改善,始終無法解決結構性的問題,用路人於行車操作實務上難以嚴守標線,僅靠標線規範環內行車行爲,無法抑制車輛頻繁變換車道。

改採「槽化正交」並搭配號誌分時管制,是有效提升安全的可行方案。透過槽化,出入動線能簡化,避免內部交織;透過號誌,可明確區分人流與車流,減少潛在衝突。與複雜的圓環交織相比,正交路口更符合都市主要幹道的運作需求。

若選擇填平地下道,雖會增加一處平面號誌路口、公車行駛需多一次停等,但同時能將過去無法使用專用道的轉向公車納入,減少外側停靠與機車的干擾。透過號誌優化,公車專用道的整體績效仍能維持;若選擇保留地下道並採蓋版施工,工期冗長對交通衝擊嚴重,樁基更恐影響下方捷運隧道安全,風險不容小覷。

總而言之,公館圓環的問題已累積多年,今日正是做出抉擇的時刻。若能勇敢捨棄既有圓環模式,改採槽化正交併填平地下道,不僅有助於根本解決安全隱憂,更能兼顧公車專用道績效與市民通行效率。這不只是單一路口的調整,更是臺北南區交通治理的關鍵一役。(作者爲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