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事故第1惡夢!公館圓環確定9/13動工拆除
北市公館圓環已連續7年位居北市交通事故熱點第1名,今年仍爲事故熱點之冠。北市交通局表示,經專業團隊規畫及分析後,預計9月13日施工拆除圓環並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建議民衆提前改道。(本報資料照片)
北市府今年3月拍板拆除公館圓環,原訂6月拆除並恢復垂直的「正交路口」,但民衆反映應深入研議,北市議會決議暫緩施工。交通局表示,羅斯福路與基隆路口已連續7年位居北市交通事故熱點第1名,今年仍爲事故熱點之冠,先前外界建議試辦標線改善,但經專業評估成效有限。交通局強調,該案經專業團隊規畫及分析,並經專家審查認可,可大幅提升通行環境安全與友善度,預計9月13日施工,建議民衆提前改道或搭乘大衆運輸,以免行程延誤。
公館圓環拆除一波三折,由於該路段車流量大,但圓環狹窄卻要容納高達7岔路口,交通動線複雜,汽機車於環內交織嚴重,始終位居北市交通事故熱點首位,主要事故類型爲同向直行擦撞,導致A2事故頻傳,造成駕駛骨折等情形不斷。
北市副市長李四川表示,公館圓環這7年來在北市交通事故排名第1,今年1到5月也照樣排名第1,目前把地下道填平,南北向都將多出一個車道,機車也可以減少交通事故。
至於議員和民衆擔心若把公車地下道填平,上班搭車時間恐怕會拉長,李四川迴應,看起來影響大概是幾秒的狀況。爲解決交通事故,應該要填平,市府對於周圍里民出入影響也有配套措施。
交通局分析,公館圓環造成事故之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直行車彎繞幅度不同」,直行各車輛彎繞幅度不同時易造成擦撞;二是「直行車與左轉車交織」,因環外無法預先選定方向,至環內時直行車與左轉車產生交織,易造成擦撞;三是「左轉停等溢流」,因環內左轉停等空間不足,左轉車溢流至直行車道時也易造成擦撞。
交通局強調,該路口經專業團隊規畫及分析,將改造爲正交路口,消除圓環多重交織問題,藉由車道配置及號誌控制分離車流,使行車動線簡化,路口更容易辨識、直觀且可預測,並透過縮小路口,讓穿越路口距離大幅縮小、增加行人步行面積,提升通行環境安全與友善度。
交通局指出,依北市高機車佔比之大型正交路口交通事故統計推估,改善事故潛力達6成以上。雖公車專用地下道因工期及交通紓解考量需填平,但大客車專用道仍會保留,改爲平面型式。平面化後現行福和橋及基隆路公車,亦將規畫進入羅斯福路平面公車專用道,除強化公車競爭力外,亦可改善羅斯福路路側車流交織。
至於外界建議應針對現況圓環標線改善試辦,市府已提送專家學者審查,經比對國外案例,及考量該路口高流量、高機車佔比及特性差異,預估標線改善方案改善潛力約僅5至12%。另觀察該路口已繪有出口導引線之處,汽機車駕駛之越線率仍約50%以上,顯示導引線之繪設未能改善路口車流交織、多車道變換等結構性問題。民團所提標線調整方案立意良好,但改善成效有限,經評估分析無須試辦。
交通局強調,本次改善工程將有效解決長期存在的交通安全疑慮,並期望能兼顧交通安全、運行效率與都市景觀。工程預計今年9月13日凌晨起展開,工期預計65日,提醒民衆需提前改道或改搭大衆運輸。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退休教授羅孝賢表示,公館圓環事故問題已超過20年,同時也是北市南邊門戶很重要交通熱點,目前圓環操作的方式已經沒辦法處理這麼大的流量。
羅孝賢強調,先前希望能填平公車地下道,但地下道下方的自來水原水乾管當時不能動,但目前原水乾管已廢除可施工,將圓環拆除變成正交路口是治本的辦法,透過號誌的連鎖優化,對於交通衝擊影響可降到最低,若保留地下道需要打樁並使用蓋板,工期延長將陷入更長的交通黑暗期,衝擊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