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館圓環拆除4天僅1事故 蔣萬安:車流已達拆除前水準

公館圓環拆除4天僅1件事故,蔣萬安:車流已達拆除前水準。(本報資料照)

公館圓環拆除後,正交路型於9月29日正式通車行駛。不過上班日9月30日及10月1日,尖峰時段車流狀況相當壅塞,也引起不少民衆抱怨。臺北市長蔣萬安2日表示,經過北市交通局蒐集現場狀況,調整路型、標線及號誌秒數後,車流狀況已經與拆除圓環前同樣水準,目前統計事故件數也遠低於之前。蔣也強調,局處目前做的都是該做的事,不要因爲外界的批評而變成「父子騎驢」。

臺北市長蔣萬安2日主持交通會報時,表示公館圓環目前的車流狀況,已與拆除前無異。(丁上程攝)

蔣萬安2日下午主持北市交通安全會報,會議也臨時增加公館圓環路口交通改善說明。北市交大指出,公館圓環拆除前,羅斯福路、基隆路交岔口,平均4天會發生3件車禍;但從正交路型通車至今4天,僅於9月30日發生1起車禍,雖然樣本數還不夠多,但仍會持續觀察現場狀況,並將相關資訊提供給交通局參考,讓路口更趨於穩定。

北市交工處指出,9月29日正交路型上路至今,持續蒐集路口車流狀況與交通動線,並隨時調整改善措施。目前已實施了行人號誌尖、離峰的秒數調整,適度改爲一次通過或是2段式通過;爲讓右轉車流可以更順暢,也調整了東南角及西北角的路型設計。至於羅斯福路南往北路段的右轉專用道,也因用路人不熟悉路線狀況,因此改爲非專用車道。

此外,福和橋下橋路段設有大客車專用左轉車道,但實際通車後發現用量不高,因此調整爲大小客車皆能行駛。至於號誌秒數的部分,目前也採動態、機動性調整路口燈號,隨時視現場車流量調整,才能更有效紓解人流及車流。

各單位報告後,蔣萬安也強調,市府現在在做的就是「該做的事情」,勉勵相關局處與同仁,不要因爲外界不實的質疑或指控變成「父子騎驢」太過在乎外界的意見。蔣直言,根據現場觀察,車流狀況已經回到公館圓環拆除前的水準,但相關單位還是要不斷修正優化,才能達到最佳模式。

「行百里者半九十,我們仍然不能鬆懈,持續加油努力。」蔣萬安說,3日就是中秋假日前的最後上班日,車流與人流勢必會增加,也請交通局與警察局、交大等單位通力合作,除了加強現場交通指揮外,也要提前向民衆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