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公館圓環拆除案急煞車 將再開公聽會凝聚共識
公館圓環連續7年爲臺北市交通事故肇事熱點第1名的路口。(本報資料照片)
北市府今年3月拍板將拆除公館圓環,但地方反彈聲浪大,北市議會交通委員會於6月30日舉行圓環拆除議題座談會,議員不分黨派均認爲拆除案應暫緩並重新評估。(徐佑升攝)
北市府今年3月拍板拆除公館圓環,原先在6月就要拆除公車專用地下道,恢復垂直的「正交路口」,但事先未與地方充分溝通,也未做完整數據分析,引起民衆強烈反彈,北市議會決議暫緩施工。議會交通委員會於6月30日舉行公館圓環拆除座談會,由專家及民團及地方代表表達意見,最終議員不分黨派均認爲拆除案應暫緩並重新評估,並應再召開地方公聽會。交通局允諾會納入各方意見,於7月15日後再舉辦說明會。
北市府今年3月拍板將拆除公館圓環,但地方反彈聲浪大,北市議會交通委員會6月30日舉行圓環拆除議題座談會,交通局長謝銘鴻允諾會納入各方意見,於7月15日後再辦地方說明會。(徐佑升攝)
北市議會交通委員今日舉行說明會,北市府指出,經分析填平公車地下道改成正交路口,仍是效益較佳方向。此外,兩位身爲北市前交通局長的淡江大學運輸管理系教授羅孝賢、臺北交通安全促進會理事長陳學臺,均贊成拆除。
但交通網紅企鵝手札吳祥瑀批,在北捷淡水與新店線分家後,目前松山新店線有班次減少情形,若要從文山、景美地區搭車到臺北市,公車仍較快,該方案將導致每天約300班次公車多增加2分鐘等候時間,甚至更久,將使民衆轉用私人運具加劇,與鼓勵大衆運輸背道而馳,讓交通更壅塞。
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郭怡君指出,市府應考慮保留地下道並升級圓環系統,不管是現代圓環或渦輪圓環,仍有許多可操作空間,以更簡單及更少成本和黑暗期,調整爲圓環永續升級方案。
臺大土木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陳彥向則認爲,公車專用地下道改爲平面後,將使公車路權從「A型路權」降爲「B型路權」,導致公車未來紅綠燈平均可能多延誤20至40秒,在整體路網優化中是顯著的問題,衝擊大衆運輸。
國民黨議員楊植鬥表示,若市府認爲正交路口是正確選擇,必須準備好足夠數據支撐,說服專家學者和周遭民衆,進行更充分的評估與溝通;民進黨議員王閔生指出,公館圓環議題已討論近20年,過去市府一直認爲維持現況,今年3月卻改口,但不與地方溝通就決定廢除才導致反彈。
北市府今年3月拍板將拆除公館圓環,但地方反彈聲浪大,北市議會交通委員會於6月30日舉行圓環拆除議題座談會,由各方專家學者及民團提出意見。(徐佑升攝)
北市府今年3月拍板將拆除公館圓環,但地方反彈聲浪大,北市議會交通委員會於6月30日舉行圓環拆除議題座談會,社民黨議員苗博雅批,現階段數據都是「先射箭再畫靶」,應以科學數據證明,而非恐嚇民衆。(徐佑升攝)
社民黨議員苗博雅則批,交通局現階段提供數據都是「先射箭再畫靶」,從公館圓環事故多引導至必須拆除、填平公車地下道變相恐嚇市民,應以科學數據證明;民衆黨議員張志豪則說,應將效益分析納入「民意回饋機制」,並公開所有交通模擬數據與替代方案。
交通局長謝銘鴻表示,會將今日公聽會意見納入評估,同時也有委外請廠商評估各種類型車流狀況。謝強調,7月中以後會在地方舉辦說明會,將各個方案可行性與優劣與地方說明,並與地方尋求共識及整合,目前不會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