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館圓環已不堪用 拆除解安全隱憂
臺北市公館圓環13日凌晨開使拆除並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退休教授羅孝賢11日直言,北市交通壅塞,圓環早已不堪用,改造念頭至少已有20年,此刻就是做出根本處置的一刻。(本報資料照片)
臺北市公館圓環13日凌晨開始拆除並填公車專用地下道,引起部分民衆擔心當地交通將更壅塞,甚至增加車輛交織通行風險。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退休教授羅孝賢也直言,北市交通壅塞,圓環早已不堪用,改造念頭至少已20年,此刻就是做出根本處置的一刻;前臺大土木系教授張學孔11日分析,捨棄既有圓環改爲垂直正交路口,能顯著提升每小時車流紓解能量。
根據統計,公館圓環過去7年累計發生1717件事故,其中重大死傷事故比例更高達5成,呈現出明顯交通安全隱憂。羅孝賢昨指出,近年北市交通壅塞,圓環早已不堪用,這就是連續7年成爲事故率最高熱點的原因,萌生改造念頭已至少20年,但因下方原水乾管無法移除、上方基隆路高架橋淨高不足而作罷,目前則因爲原水乾管廢除可以施工,計劃改爲四叉正交槽化路口改善交通現況,填平地下道也是多方考慮的結論,若不填平必須加頂蓋,並於地下道兩側施做排樁,纔可供車輛行駛,工期將從2個月暴增至2年,對捷運結構也有潛在風險。
羅孝賢表示,公車專用道回到平面道路,雖然會導致公車在路口多停1個紅綠燈,但會透過號誌控制讓車流單純化,填平地下道後也將在南北向各增加1個車道,公車在路口也可直接左轉進入專用道,顯著優化交通環境,張學孔則分析,每小時車流紓解能量將提升35%到40%。
民間團體「公館圓環守環行動」12日晚間7時發起「守環行動:圓環大走讀」活動,將在圓環周邊抗議,盼市府優先試辦圓環標線號誌改善方案。羅孝賢認爲,依臺灣交通環境來看,即使有設置標線,汽機車依然會跨越,拆除圓環就是做出根本處置的一刻;中華民國交通工程技師公會前理事長劉信宏表示,政策不可能面面俱到,市府已相當全面。
由於預期施工將造成交通壅塞,市府以專案監控及加強違停取締,爲鼓勵民衆搭乘大衆運輸,旅客9月13日至10月31日持電子票證搭臺北捷運,於每天早上6至9時、下午5時至晚間8時兩個時段進站,進出站一端爲松山新店線萬隆站至新店站區間(含小碧潭支線)、且另一端爲其他任一捷運車站者,即可享該趟實際扣款金額30%現金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