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館圓環9月13日開拆 11月下旬完工
臺北市公館圓環已連續7年位居北市交通事故熱點第1名,北市交通局27日表示,經專業團隊規畫及分析後,預計9月13日開始填平地下公車專用道並拆除圓環,預計11月下旬完工。(本報資料照片)
臺北市公館圓環車流量大,汽機車容易擦撞,已連續7年位居北市交通事故熱點第1名。市府原訂6月拆除圓環並改爲垂直的正交路口,議會要求暫緩施工並開說明會。北市交通局27日表示,外界建議透過標線改善車流交織情況,但經評估成效有限,預計9月13日開始填地下道、拆除圓環,11月下旬完工後可大幅提升通行安全,改善事故潛力達6成以上。副市長李四川昨強調,拆除地下公車專用道後僅會影響幾秒鐘通行時間。
公館圓環拆除一波三折,圓環狹窄卻要容納7岔路口,汽機車於環內通行時交織嚴重,長年位居交通事故熱點首位,李四川昨表示,公園圓環A2交通事故多,今年1到5月仍排名第1,目前規畫把地下公車專用道填平後,南北向都將多出1個車道,可大幅減少交通事故。
至於外界擔心若填平地下道,公車改至路面通行,當地恐怕會更塞,李四川說,影響大概是幾秒,市府對於周圍里民出入影響也有配套措施。
交通局指出,公館圓環路口將改造爲正交路口,消除圓環多重交織問題,藉由車道配置及號誌控制分離車流,使行車動線簡化更容易辨識,並使穿越路口距離大幅縮小、增加行人步行面積,提升通行安全與友善度,經統計分析,改善事故潛力達6成以上。
至於外界建議透過標線改善車流交織,經專家、學者審查和比對國外案例,方案改善潛力約僅5至12%,同時該路口汽機車駕駛越線率仍約50%以上。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退休教授羅孝賢表示,目前公館圓環已無法處理過大的車流量,只有將圓環拆除,並透過號誌連鎖優化纔是治本辦法。若保留地下道需要打樁並使用蓋板,將陷入更長的交通黑暗期;北市議員苗博雅說,先前民團討論出有效的標線改線方案,但市府現在卻違背民意以「突襲式」強硬執行。
北市新工處表示,拆除工程將分2階段,第1階段封填地下道、第2階段拆除圓環地上設施,合計約需65天,預計11月下旬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