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實定分止爭,繪就基層善治新“楓”景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新時代“楓橋經驗”作爲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賦予其在保障國家長治久安方面的重要內涵。
奮進法治中國建設新徵程,人民法院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根本立場,做實做細“抓前端、治未病”,就地解決矛盾,融入基層治理,築牢基層善治根基,以實幹和擔當繪就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的新“楓”景。
讓糾紛化解在前端
一份長達十頁的調解協議最終落定,那筆曾如巨石般壓在企業心頭的約1.8億元的負債,終於迎來了化解的曙光。
浙江省長興縣人民法院會同縣市場監管、稅務等部門和屬地鄉政府等召開協調會,專題研討分析小股東權益保障、公司稅費承擔等問題,最終確定了由大股東A公司收購小股東B公司和周某股權的解決方案,併爲負債累累的公司破解了現金流不足的難題,最大限度降低了糾紛對公司經營造成的影響。
一子落而全盤活。人民法院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調解優先,實質化解矛盾,通過維護企業的正常經營,有效避免了欠薪、債權無法收回等次生糾紛的產生,維護了當地經濟社會的安全與穩定。
作爲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做實“抓前端、治未病”,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題中之義,也是人民法院的必然選擇。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軍強調,人民法院要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會同有關部門把“抓前端、治未病”的工作做細,把指導人民調解、促進多元解紛的工作做實,推動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化解。
近年來,人民法院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在黨委領導下與有關方面形成“抓前端、治未病”的工作合力,激發調解活力,取得了有效化解矛盾、解除紛爭的積極成效——
聚焦離婚訴訟、高額彩禮等民生痛點,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人民法院花山人民法庭創新打造“花點心思”家事調解模式,選派資深民事法官,指導開展調解員業務培訓,提供案例解析、模擬調解、在線答疑等指導,促進家事糾紛實質化解。
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寧波監管局指導下,依託最高人民法院與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建立的“總對總”機制,寧波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民法院與寧波市銀行業協會、市銀行保險行業人民調解委員會聯合打造“1 ﹢ 3 ﹢ N”金融糾紛多元解紛機制,共享行業調解與司法服務資源,實現以銀行爲原告的案件最快當天調解、當天出具裁定書,平均耗時15日以內。
作爲上海內環裡最大的商品房小區,中遠兩灣城常住人口超5萬,房齡普遍超過20年,電梯、監控、地下車庫等設施老舊問題日益突出,矛盾糾紛隱患叢生。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法院通過建立“居委法苑”工作機制,指導社工開展糾紛調解,圍繞社區常見糾紛,提供法律培訓和諮詢,並定期開展巡迴審判。2024年前10個月,普陀區法院受理的物業類糾紛案件數量比高峰時期下降了85%,居民滿意度顯著提高。
矛盾糾紛止於未發、治於未萌、化解在萌芽狀態,能讓老百姓更獲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人民法院堅持將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推動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促推社會矛盾“降溫”。2024年,全國法院收案增速降至近20年來最低。
讓人民羣衆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
由於法院認定小齊與配送公司之間存在勞動關係,作爲外賣員的小齊終於可以得到工傷賠償了。
小齊因在送餐路上發生交通事故,向所在公司主張工傷賠償。雖然配送公司對小齊進行實際管理和工資發放,但小齊因入職時以個體工商戶名義接受送餐平臺的派單,故其賠償要求被拒絕。
爲確認小齊與配送公司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係,山東省高唐縣人民法院法官李明月在法答網上進行檢索。最終,李明月參照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就類似提問給出的答覆意見,結合用工事實和勞動管理程度據實分析,保護了小齊的合法權益。
這只是人民法院解決羣衆急難愁盼、做實定分止爭的一個生動縮影。
如何迴應人民羣衆對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如何提升準確理解和適用法律的能力,提升定分止爭的能力和效果?增強學習意識、案例意識,顯得至關重要。
用好法答網、案例庫釋法說理的典型案事例,促進服判息訴、實質解紛,讓公平正義成爲人民羣衆看得見、摸得着的幸福。
在一起尋釁滋事案中,9名被告人的律師均對共同犯罪提出意見。雲南省劍川縣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團隊負責人何焰霞充分吸收案例庫中的優秀經驗,將類案裡關於共同犯罪的說理融入判決書。宣判時,被告人及其律師均未對判決結果提出異議,有效提升了裁判的說服力和公信力。
面對票據糾紛裡的新型案件,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區人民法院法官朱曉豔以案例庫爲裁判指引,依據參考案例中關於票據追索權的形式要件認定要素,判決一案的原告勝訴,並要求被告限期支付本金和利息。判後朱曉豔再次利用案例庫中的權威案例進行釋法說理,最終促使被告服判息訴,實現了“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一庫一網”所蘊含的司法智慧,提升了司法實踐的水平。而實踐中積累的新經驗、新做法又反哺了“一庫一網”的不斷升級,凝聚成新的解紛智慧。
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法院審結了北京市首例“碳排放配額強制執行案”。該案中,承辦法官羅琛基於2021年7月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啓動上線交易,經過與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北京產權交易所、北京綠色交易所等單位多次研討,將碳排放配額的財產權利屬性體現在法律程序中,爲碳排放配額的強制執行貢獻了法治實踐智慧。
人民法院案例庫自2024年2月上線以來,累計收錄公佈各類具有參考示範價值的案例4500餘件,基本實現了常見罪名、多發案由的全覆蓋。2025年1月22日,多元解紛案例庫正式上線並向社會公開,截至2月21日,經有關中央單位推薦和地方法院選送,已入庫案例269篇。
久久爲功,善作善成。人民法院始終站穩人民立場,向前促進糾紛源頭化解、向後促進糾紛實質化解,將定分落到實處,把止爭做深、做實、做到人民心坎裡。
讓“小法庭”發揮大作用
如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奇臺縣人民法院老奇台人民法庭轄區的村民們看到法官賈維亮,總會像老朋友一樣問候一聲:“老賈來了。”
老奇台法庭“三農”糾紛案件多發,賈維亮的微信里加了不少鄉鎮站所、村人民調解組織和當事人的聯繫方式,化微信通訊錄爲糾紛化解“朋友圈”。以賈維亮命名的“老賈來了”團隊走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成爲了老奇台法庭一道親民“楓”景。
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人民法庭處於服務羣衆、解決糾紛的第一線,也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做好人民法庭的工作,與厚植黨的執政根基、迴應好人民羣衆對公平正義的期盼緊密相聯。
2023年11月,經黨中央批准,結合“楓橋經驗”紀念大會、全國調解工作會議部署,最高人民法院推進創建“楓橋式人民法庭”示範項目。
一年多以來,各地法院積極創建“楓橋式人民法庭”,在全國各地形成一批具有時代性和地域特色的“楓橋式人民法庭”實踐經驗樣本。
北京市門頭溝區人民法院於2024年年底上線“數智楓景”法治地圖雲平臺,涵蓋“營商發展、法治政府、平安社會、家事和諧、生態環境”五大司法場景,幹警可以通過內置的人工智能模型,將司法數據轉化爲法治建議,爲相關主體提供智能化風險防控建議,助力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昌融雲調”工作室、“雲上法庭”遠程庭審系統、千兆光纖和高清顯示大屏……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人民法院水果湖人民法庭數字化審判水平不斷提檔升級。法庭還部署有區塊鏈電子存證平臺,能有效防止電子數據被篡改,破解電子證據認定難題,讓當事人上傳的訴訟材料在“雲”上暢行無憂。
司法服務“向前一步”,法治“楓”景觸手可及。基層人民法庭通過開展巡迴審判,讓“小法庭”發揮大作用,將司法服務送到老百姓身邊。
瑰奇壯麗的麥積山下,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人民法院甘泉人民法庭秉持“人在旅途,法在身邊”的服務理念,在景區遊客服務中心設置了4個旅遊糾紛巡迴審判點,開闢綠色通道,實現旅遊糾紛的快調、快立、快審,降低遊客維權成本。
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人民法院烏龍泉人民法庭幹警深入田間地頭、村組一線巡迴審理,推動涉農糾紛就地發現、就地調處、就地化解,讓法治“飛”入尋常百姓家。
截至2025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共發佈8批新時代人民法庭建設案例,以打造“楓橋式人民法庭”爲契機,促推糾紛預防化解,爲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提供法治支撐。
江山如畫,“楓”景正好。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偉大實踐中,人民法院將更加積極履行職責使命,努力化解矛盾風險,做實定分止爭,以更加昂揚的姿態、更加紮實的行動,爲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添磚加瓦,爲人民羣衆的幸福生活保駕護航。(孫陳亦)
來源:人民法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