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讀懂孫中山思想》要堅持中國的道德哲學(張亞中)
國父孫中山肖像。(圖/維基百科)
今天我們談一談孫中山先生對中國傳統道德的看法。孫中山先生對於中國的傳統道德,尤其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八種美德,是極爲推崇的。孫中山先生就說過,這些道德就是他政治思想的重要根基之一。
孫中山先生說,這些美好的品德一直流傳至今,但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下,有些人開始排斥這些傳統,以爲接受了新文化,就不再需要傳統道德。然而,孫中山提醒我們,好的傳統應該保留,不適合的纔可以拋棄。
在忠孝方面,孫中山先生深信,只要國民秉持忠孝的美德,國家自然可以強盛。他說:「我們在民國之內,還是要盡忠,不忠於君,要忠於國,要忠於民,要爲四萬萬人去效忠。」各位想一想,這是多麼崇高的境界啊!這種忠不是對個人的忠誠,而是對國家、對民衆的奉獻,這樣的忠貞,讓國家更爲強盛、更爲團結。
而「孝」呢?孫先生指出,中國人對孝道的理解,比許多文明國家還要深刻。我們的《孝經》提到的孝道,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在今天,世界上最文明的國家也無法在孝道上超越中國。因此,孝更是不能少的。如果國民都能把忠孝發揚到極致,國家自然就會強大。他認爲,這樣的忠孝之道,正是我們國民的自豪與根基!
再談到「仁愛」,這也是中國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孫先生特別提到,古時的墨子倡導的「兼愛」與西方耶穌的「博愛」是相通的。從「愛民如子」到「仁民愛物」,這種對生命的愛護與尊重,是中國人對待萬物的基本態度。想想看,這不僅僅是愛人,更是愛所有生命的存在啊!
「信義」是中國人與人交往、國際關係中的根本。孫先生說過:「講到信義,中國古時對於鄰國和對於朋友,都是講信的。」孫中山進一步指出,在中國歷史上,即使在國家強盛的時候,也沒有隨意滅亡他國。孫中山先生以高麗爲例,指出中國對藩屬國的尊重,「中國數千年來保持了這種和平共處的態度,而相比之下,日本強大不過二十年,就將高麗吞併。這足以看出,中國的信義比外國進步得多。」正因如此,孫中山先生才強調,中國的信義,比許多國家更爲高尚,也更值得世人敬仰。
孫中山先生認爲「中國更有一種極好的道德,是愛和平。在當今世界,只有中國主張和平,外國則多數崇尚戰爭,以帝國主義之名吞併他國。近年來,因爲多次大戰導致嚴重的傷亡,西方國家纔開始勉強地倡導和平,召開了許多和平會議。然而,這些會議中的和平,並非出於他們的本性,而是因爲對戰爭的恐懼。」孫中山先生進一步指出,中國人幾千年來熱愛和平是出自天性,個人之間講究謙讓,國家之間追求不嗜殺,以和平爲目標。這樣的和平觀念,讓中國在道德上超越了他國,成爲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這份愛好和平的天性,是我們民族的瑰寶,是應該發揚光大的。
孫中山還強調,愛好和平並不意味着安於現狀,我們也要不斷自我提升,才能與世界各國良性競爭。和平並非僅僅是我們的追求,更是我們的天職!他說:要達到世界和平的目的,我們也要提升自己,在政治、法律、風俗、教育等方面不斷改良進步,與世界各國攜手共創和平,這纔是我們國民的使命,也是我們對人類的承諾!
各位朋友,「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八德」,既是孫中山思想體系重要的淵源,也是孫中山先生期許我們每個人應有的本質,國家應秉持的原則。如果人人可以如此,我們一定會有一個富強又有文化的國家,世界也纔有可能趨向一個和平與和諧的世界。
(作者爲孫文學校總校長,本系列文章獨家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