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讀懂孫中山思想》世界大同是終極目標(張亞中)

國父孫中山肖像。(圖/維基百科)

今天我們要探討孫中山先生的民族主義以及他對世界大同的追求。這是孫先生一生中不斷努力的目標,也是他心中最終極的理想。

孫中山先生的民族主義論述大致可以分爲四個階段:在革命以前,他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漢民族主義;革命成功之後,他倡導「五族共和」的中華民族主義;隨着時代推進,他爲了亞洲的和平,提出「大亞洲主義」;而世界大同則是他最終的理想。在這四個階段中,每一個階段都包含了反帝國主義的思想。

在革命以前,孫中山先生呼籲推翻滿清,因爲滿清與帝國主義勢力勾結,讓中國逐漸被瓜分、侵蝕。他的漢民族主義因此與反帝國主義密不可分。而革命建國後,他更強調中華民族的團結,反對列強把中國變成比「殖民地」地位還低的「次殖民地」,並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這些主張都是針對帝國主義的壓迫。他甚至呼籲日本不要成爲帝國主義的鷹犬,表達了他堅定的反帝立場。

至於「世界大同」,這是孫中山心中最崇高的理想。他希望帝國主義能夠徹底消滅,讓全世界的民族能夠平等相處。他看到西方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是全國性的,對其他國家的擴張則是全球性的,因此他提出:「欲求自由平等之國家」,這是一個世界性的目標。唯有全國的力量,甚至全世界的力量,才能夠對抗這種世界性的帝國主義。因此,孫先生在臨終時說:「餘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衆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這句話道出了孫先生反帝國主義的世界主義精神。

孫中山先生的民族主義從民族獨立出發,以世界大同爲理想。孫中山先生曾說:他的民族主義,就是在先民所遺留下來的基礎上,發揚光大,並改良其中的缺點。對於滿人,不僅不要復仇,更應該與他們在中國共同相處。這展示了他希望在國內不同民族之間建立平等共處的理念;在世界範圍內,他則主張保持民族的獨立地位,發揚中華文化,同時吸收世界文化,最終達成世界大同。

總而言之,孫中山的民族主義不僅是爲了民族的獨立,更是爲了達到全人類和平平等的理想。他的追求是一種濟弱扶傾的精神,而他的目標,是一個真正的大同世界。這是在談民族主義時,我們中華民族與其它民族最大的不同之處。

(作者爲孫文學校總校長,本系列文章獨家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