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讀懂孫中山思想》國內外民族應一律平等(張亞中)
國父孫中山肖像。(圖/維基百科)
今天我們來談一談「民族主義」這個話題。這是一個經常被討論、甚至在歷史中被誤解的概念。從孫中山先生的民族主義到西方民族主義的演變,這個主題蘊含了深厚的歷史背景和哲學思考。
首先,我們必須瞭解,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是一種強調「民族平等主義」的思想。他的目標不僅是爲中國人爭取平等的地位,更是在呼籲全世界各民族之間的平等。他曾說:「甚麼是民族主義呢?就是要中國和外國平等的主義。」他進一步指出:「民族主義即世界人類各族平等,一種族絕不能爲他種族所壓制。」這些話表達了他對民族平等的堅定立場,讓我們看到一種和平與共融的理想。
然而,在西方,民族主義的發展路徑卻截然不同。隨着1648年《西伐利亞條約》的簽訂,民族國家概念崛起。工業革命帶動了資本主義的擴張,而資本主義又演變成帝國主義,西方列強紛紛進行殖民統治,將魔掌伸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這樣的民族主義本質上已經變質,成爲了狹隘的國家主義,甚至激化爲帝國主義的擴張政策,並最終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
在西方,這種民族主義體現出一種優越感。它不僅強調自我民族的統一和繁榮,還往往帶有排他的精神。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義,希特勒的納粹主義,便是這種自大而排他的極端民族主義的代表。他們不僅引發了戰爭,更將人類引入了一場浩劫。遺憾的是,這種白人優越主義、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的殘餘思想,迄今仍在世界各地製造着民族的紛爭與社會的不安。
相較之下,孫中山先生的民族主義是具有包容性和平等性的。他的理念主張民族平等,積極推動民族之間的團結。他認爲,對內,我們應實現國內各民族的平等,以促進全國的合作與國家的進步;對外,我們要「謀世界民族之平等」,以促進國際的合作與世界大同。
各位朋友,孫中山先生這樣的思想提醒我們,民族主義不應該成爲一種優越感的體現,而應是全人類平等的象徵。我們應當倡導平等與共融的價值,推動全人類的共同發展與和平共存。
(作者爲孫文學校總校長,本系列文章獨家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