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讀懂孫中山思想》民族與國家的不同在哪裡?(張亞中)

國父孫中山肖像。(圖/維基百科)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是孫中山先生對「民族」與「國家」的區別。這個主題不僅關係到我們對自身身份的認識,更涉及到國際社會中的相互關係。

孫中山先生指出,在英文中,「民族」和「國家」都可以用同一個詞「nation」來表達,但它們其實是有明確界限的。他強調,我們必須清楚區分這兩者,瞭解什麼是民族,什麼是國家。孫先生告訴我們,這兩者的差異可以從起源和構成要素兩方面來理解。

首先,民族與國家的起源是不同的。孫先生認爲,民族是由「天然力」所形成的,而國家則是通過「武力」建立的。他說道:「民族的形成是順應自然,是王道的體現;而國家的形成則是因爲戰爭,是霸道的結果。」這意味着,民族的誕生來自於自然發展,而國家的出現則往往與爭鬥和戰爭有關。

孫中山先生深入闡述了國家的起源。他指出,國家通常因爲「侵略他人」或「避免被侵略」的需求而誕生。人們因爲面臨威脅而聚集在一起,組成羣體,以便共同抵禦外來的侵犯。這樣的羣體需要領導和組織,於是逐漸形成了國家。國家的本質是互助的,因爲當面臨威脅時,國家內的人民會相互扶持,共同保護彼此的安全。

其次,民族與國家的構成要素不同。孫中山先生早已說明民族的構成要素,包括血統、語言、宗教、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等,這些是通過天然的力量長期積累而成的。然而,國家的構成要素卻不一樣。孫中山先生提出,國家由三個基本要素組成:領土、人民和主權。

沒有領土或人民這兩個要素就不能算是一個國家。這一點大家應該很清楚,我就不介紹了。孫中山先生說,即使擁有土地和人民,若沒有主權,即缺乏統治權,這樣的國家仍然不能成立。在專制國家,主權屬於君主;在共和國中,主權則屬於全體國民。這就是國家得以存續的基礎。

當國家面臨外敵入侵時,國家必須捍衛自身的生存要素——人民、土地和主權。孫中山先生說得很明確:國家之生存要素,爲人民、土地、主權,當有人威脅國家的這三個根本要素時,國家便有理由進行反擊。

因此,從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民族與國家確實有不同的界限。民族是自然力將不同族羣結合在一起形成的團體,代表着共同的文化與歷史;而國家則是基於武力發展,並以土地、人民和主權爲基本構成的政治實體。

孫中山先生的觀點也與現代國際法不謀而合。在西方的《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中,國家被定義爲擁有「永久人口、界定的領土、不受它國控制的政府以及與它國交往的能力」。其中的「不受它國控制」與「與它國交往的能力」對應的正是孫中山先生所說的「主權」。

中國是一個包括漢滿蒙回藏等多民族的國家,但這個多民族已經逐漸相互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有了共同的民族意識。瞭解到民族與國家的區隔與關係,我們未來再來介紹孫中山先生的民族主義以及基本主張。

(作者爲孫文學校總校長,本系列文章獨家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