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讀懂孫中山思想》民族的整體意識爲什麼會消失?(張亞中)
國父孫中山肖像。(圖/維基百科)
今天,我們來談一談孫中山先生對於「中華民族危機」的見解。孫中山先生深刻地指出,當時中華民族面臨兩大危機:一是民族主義的消失,二是民族地位的低落。這兩大問題不僅攸關中華民族的存亡,更是每一位中國人應該關心的課題。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點——民族主義的消失。孫中山先生認爲,中國的民族主義早已流失,這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幾百年來逐漸消失的。他回顧革命之前的中國社會,發現許多反對革命的言論都在反對民族主義,甚至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我們的民族思想早已蕩然無存。爲何會失去民族主義?孫中山提出了四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被異族征服,導致中國變成一盤散沙。
孫中山先生指出,中國民族主義的消失,很大程度上是因爲被異族征服。他提到,滿清時代,滿族人禁止漢人集會、言論不自由,連出版自由也遭到剝奪,經過二百多年的壓迫,漢族人民已經被弄得毫無凝聚力。他說:「中國四萬萬之衆,等於一盤散沙。」滿清的專制統治使中國人對國事毫不關心,形成了只顧自己、不顧民族的現象,這就是民族思想消失的原因之一。
第二個原因是傳統的世界主義思想。
中國自古以來是世界上最文明、最強盛的國家,因此部分中國人有一種天下觀,認爲中國就是世界的中心,其他民族只是蠻夷之地。這樣的世界主義,讓中國人過早地擱置了民族主義,逐漸喪失了民族意識。孫中山先生指出:「中國在沒有亡國以前,已漸由民族主義而進於世界主義。」在當時強盛的背景下,這種思想或許能夠成立,但面對後來的外侮與壓迫,這樣的觀念成爲了我們的負擔,使我們失去了應有的民族自覺。
第三個原因是家族和宗族觀念過於強大,壓制了國族意識。
孫中山先生觀察到,中國人對家族和宗族的忠誠遠高於對國家的忠誠,形成了強烈的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他舉例說,許多地方發生族羣械鬥,人們不惜爲宗族而犧牲性命財產,卻從未見過中國人爲了國家去做同樣的犧牲。他認爲,正是這種深植於人心的家族意識,使得中國的團結僅止於宗族,而無法延伸至國族,這也是導致民族思想淡薄的原因之一。
第四個原因是會黨被利用,喪失了其民族主義的初衷。
原本會黨是爲了反清復明,由明朝遺老爲了保存民族主義而成立的組織,但隨着明朝遺民逐漸消失,會黨的性質也開始變質。孫中山提到,康熙末年後,會黨逐漸被下層社會和江湖人士利用,而在後來,左宗棠更是藉助湘軍、淮軍中的哥老會力量,削弱了會黨的組織,使其逐漸偏離了最初的民族主義目標。會黨的變質,也是民族主義逐漸消失的原因之一。
各位朋友,這些問題讓我們看到,民族整體意識的消失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種因素長期累積的結果。孫中山先生在革命成功後,呼籲各民族團結,並指出中國必須重拾民族主義,否則我們的民族將無法在世界上立足。今天,我們站在孫中山先生的肩膀上,更加清楚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只有鞏固我們的國族意識,才能讓我們真正實現強盛和復興。
(作者爲孫文學校總校長,本系列文章獨家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