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讀懂孫中山思想》國家應行王道而非霸道(張亞中)
國父孫中山肖像。(圖/維基百科)
今天,我們要談的是孫中山先生的「王道文化」思想。這一思想體現了他對於東方和西方文化本質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在一九二四年,他爲了推動中國的和平統一,前往北京共商國事,速經日本,在日本神戶發表的「大亞洲主義」演講中,表達了對東方王道文化的推崇。
孫中山先生指出:「東方的文化是王道,西方的文化是霸道。講王道,是主張仁義道德;講霸道,則是主張功利強權。」王道文化強調的是以正義和公理感化人心,而霸道文化則依賴洋槍大炮,用暴力壓迫他人。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根本差異。
孫中山先生進一步說明:「中國人幾千年來酷愛和平,這是出於天性。」他認爲中國文化無論在個人層面,還是政治層面,都崇尚謙讓與和平,這與外國人的行爲大相徑庭。正是這種忠孝仁愛信義的精神,構成了中國民族的特質,也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核心。
孫中山先生還談到,中國古時候之所以能吸引周邊國家和遠方民族自願來朝貢,正是因爲王道文化的感召力。那些國家被中國的道德所吸引,心悅誠服,並自願朝貢,這完全是王道感化的結果。
當孫中山先生提出「大亞洲主義」時,他的視野並不僅限於中國和日本,而是涵蓋了所有被西方帝國主義壓迫的亞洲國家。他提出這一主張的基礎是王道文化,而不是後來日本所宣稱的「大東亞共榮圈」。孫中山甚至洞察到日本可能會走向帝國主義,因此他在演講中特別警告日本:「你們既得到了歐美的霸道文化,又有亞洲的王道文化本質,從今以後究竟是成爲西方霸道的鷹犬,還是東方王道的干城,這在於你們日本國民的選擇。」
可惜的是,日本最終選擇了走向帝國主義的道路,成爲了西方霸道的「鷹犬」,給中國和亞洲帶來了無數的苦難,其對中國的傷害甚至超過了西方的帝國主義。
各位朋友,在今天的世界局勢中,孫中山先生的這一忠告依然有其深遠的意義。當我們思考一個國家應如何定位自身的文化與發展方向時,或許應以王道爲基礎,追求和平、仁義與共同繁榮,而非追求強權和霸道。
(作者爲孫文學校總校長,本系列文章獨家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