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一腳踢出世代對立(黃瑞彬)

一名婦人於上月29日要求坐在北捷優先席上的年輕人讓座,並以手提袋揮擊座位上年輕人,該年輕人竟怒踹老婦,引發社會熱議。(圖/翻攝自記者爆料網)

近日臺北捷運再度出現「優先席」爭議。一名婦人於上月29日要求坐在優先席上的年輕人讓座,並以手提袋揮擊座位上年輕人,該年輕人竟怒踹老婦,引發社會熱議。

民間輿論看法不一,有人主張「優先席」象徵的是道德自律而非法律強制,因爲人人皆可能成爲弱者,真正的慈悲在於內在律令的實踐。從捷運讓座到花蓮救災,社會文明得以維繫,依靠的正是這份無私良善。也有人則認同年輕人的行爲,甚至進一步起底婦人。此事件的爭論,自然涉及優先席的定位與標準,如何保障弱勢者的權益,以及行政單位如何裁量等議題。

然而,更關鍵的問題在於臺灣社會逐漸產生出的「世代對立」的裂痕,這種對立與經濟與政治衝突息息相關。在經濟方面,隨着房地產價格的飆升,使年輕人在租房買房的壓力大大提升,且教改後學歷貶值,學用落差嚴重,年輕人普遍的低薪,使之形成「小確幸」心態,努力也沒有回報是年輕世代的焦慮與困境,其相對剝奪感的增加,加劇了世代差距。

而政治上的對立更是當今臺灣社會撕裂世代與人倫的根源。國民黨的支持者普遍老化,知識與社會資本較年輕人爲高,傾向支持兩岸交流;民進黨的支持者有不少是年輕人,臺灣本土意識強烈,在課綱的調整之下,年輕與年長世代接受不同的思想教育,長此以往便出現衝突。此外,在兩黨長年互相攻訐之下,無意間也醜化了對方的支持者,加強了社會中的世代對立。

長此以往,年輕人將老人視爲既得利益者,產生「厭老」情結,在此事件中年輕人以一腳教訓了自以爲是的長者,網路似乎也一片叫好,視爲替年輕人出了一口氣的英雄,殊不知少部分長者的表現不足以代表大部分長者,若自此失去了應有的人倫互動,則對社會長期和諧穩定將產生打擊。

青年對長輩的拳腳相向,也在過去大罷免期間出現,有支持罷免的年輕人,因政治立場不同,竟對父親施以拳腳,可見如今社會氛圍充滿暴戾之氣。過去臺灣曾以人爲最美的風景,如今是否能持續保有這一優良傳統,值得反思。

回到此事件,年輕人與長者之間的衝突或許來自溝通不良,但社會大衆不應只是武斷地支持踹人的年輕人,或一味譴責婦人,更需要正視背後的世代對立與矛盾。若只隨着網路聲量起舞,只會加深偏見與裂痕。真正的解方在於世代間的傾聽理解;避免政治操弄進一步侵蝕人倫。當政者更應自制與覺醒,以2300萬人民爲念,才能避免對立惡化,並重建社會的互信與尊重。

(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