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百年之後 我們仍在呼喚民主與科學(黃瑞彬)

面對執政黨史無前例的大罷免行動,在野黨的426遊行反其道而行,提出「反綠共、戰獨裁」的訴求,展現出人民羣衆對國家命運的焦慮。(圖/本報系資料照)

民國8年,北京的學生高舉「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訴求,衝進了「趙家樓」,抗議巴黎和會出賣中國主權,最終促成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這便是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

過去詩人余光中在「下五四的半旗」一文中寫着:「偉大的五四已經死了,讓我們下半旗誌哀,且列隊向她致敬。」106年後的今天,凱道上的426大遊行,仍舊提醒我們反思,難道五四精神真的已死嗎?

五四留給我們的影響不只是語言上的解放,更是對政治改良與啓蒙思想的追求,其中以「德先生」與「賽先生」爲兩大主軸。當年知識分子救亡圖存的擔當,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切和憂患意識促使他們直接接觸羣衆。但即便如此,想要在一個被禁錮已久的社會中推行,卻也面臨到重重阻礙。百年來,人民的訴求,面對冷言冷語,甚至鎮壓,都迫使改革者必須在挫敗與壓力中尋找新的路徑,讓理想的火種得以延續。

這些壓迫與阻礙,並不僅只存在於東方,在西方亦有面對羣衆運動而鎮壓的歷史。如1970年5月4日,美國總統尼克森違反其先前將淡出越戰的承諾,因而引發肯特州立大學學生髮起示威,最終釀成政府派出國民兵開槍射殺學生的悲劇。而去年4月30日,哥倫比亞大學支持巴勒斯坦的學生佔領校舍,同樣遭遇強硬清場。由此可知,不管是東方或西方,「自由」、「民主」從來不是自動兌現的承諾,而是一場場抗爭與磨難中得來的成果。

就當年五四的時代背景與如今的臺灣,確實有不少相似之處。當年中國面臨內憂外患,列強環伺,如今臺灣身處中美貿易戰的風口浪尖,國際生存備受威脅。當年北洋政府貪污腐敗,人民苦思改革,如今臺灣政壇亦充滿權謀與算計,人民對政府普遍信任感降低。當年北京的學生走上街頭,如今臺灣人民的覺醒,相比起來,百年前後,何其相似。

回到臺灣,如今的萬人大遊行,面對執政黨史無前例的大罷免行動,在野黨的426遊行反其道而行,提出「反綠共、戰獨裁」的訴求,展現出人民羣衆對國家命運的焦慮。遊行是人民表達訴求的憲法權利。無論立場如何,理性表達意見、堅守民主精神,是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基石。

百年後的今天,臺灣依舊無法達成五四時期青年所夢想的民主與科學。當年五四運動,造就了中國一批百花齊放的知識分子,儘管立場各異,卻無不以國家、民族之未來爲己任。龔自珍曾有詩曰:「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時至今日,臺灣迫切需要新一批有志之士,敢怒敢言,不盲從,不沉淪,以良知爲依靠,以國家興亡爲己任,爲社會注入新的氣息。

在此,謹以陳獨秀在《青年雜誌》創刊詞〈敬告青年〉中的六項精神,與國人共勉:

一、自主的而非奴隸的

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進取的而非退隱的

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

五、實利的而非虛文的

六、科學的而非想像的

我輩更應以此六大精神督促政治人物齊心爲國。百年回望,願臺灣能在歷史的鏡子中,重新找回前行的力量。

(作者爲自由撰稿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