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川普爲柯克之死降半旗 反思臺灣民主之聲(黃瑞彬)
美國社會的極化早已不是新現象,川普上臺以來更未見改善。柯克的遇刺,不僅象徵政治暴力升溫,也反映出美國公共討論環境的脆弱與失守。(路透)
9月10日,美國保守派青年組織「美國轉折點」創辦人查理•柯克在公開活動遭狙擊手槍擊身亡,驚動全美各界,此一事對於美國擁槍問題、政治暴力、以及理性辯論的空間造成極大的打擊。
柯克是總統川普的堅定支持者,有人稱他是保守派「網紅」,也有人認爲他是推動理性政治對話的重要倡議者。儘管其立場極端保守、爭議不斷,但在公開辯論中,他常展現冷靜而有禮的溝通方式,營造出一定程度的對話空間。如今,隨着他在槍擊事件中身亡,表面上再次突顯美國的槍枝問題,實則更深層的隱憂在於:政治分歧正轉化爲暴力威脅,並逐步蠶食民主社會最根本的理性對話基礎。
美國社會的極化早已不是新現象,川普上臺以來更未見改善。柯克的遇刺,不僅象徵政治暴力升溫,也反映出美國公共討論環境的脆弱與失守。國父孫中山曾說過,政治是「管理衆人之事」,而「衆人之事」必然充滿分歧,唯有透過和平、理性的對話,才能最終化解矛盾。然而,當政治操作凌駕於理性之上,當極端對立被不斷推高,民主社會便難以爲繼。
在川普的影響之下,美國極左極右的對立,使得政治風險逐漸上升,而臺灣在月前剛經歷大罷免的浪潮,期間國會極端對立、社會撕裂嚴重,街頭甚至出現素昧平生的民衆互相辱罵對嗆。暗殺是一個社會不願遵守既定的規則,而欲打破現有社會運作的極端手段。而大罷免本身亦是使臺灣陷入空前對立的衝突表現,臺灣過去被視爲「最美的風景」的人情與理性,如今似乎正迅速消逝,顯示臺灣社會對於政治對話的韌性並不牢固。
面對柯克之死,川普立刻宣佈全國降半旗四天致哀。這種做法看似莊嚴,實則帶有強烈的政治意涵,不僅鞏固其核心支持者,更可能加深社會的分裂。民主國家的領袖,本應透過凝聚共識帶領人民走向團結;若反其道而行,將國民切割爲對立族羣,只爲短期政治利益,最終將摧毀理性的土壤,使民主的深化無以爲繼。
而在我國,執政黨領導層在726罷免後與所罷團致上歉意,忽略主流民意,將國民持續分裂,也強調繼續與公民同行,最終在823以失敗收場,而核四公投產生支持核能者爲反對者三倍結果,顯見執政者與主流民意之巨大落差。而在罷免活動結束後,如今又有諸多社會議題有將臺灣社會分化的傾象,小至公館圓環的拆遷,大至臺灣光復的意識形態問題,顯見在經歷過罷免的風狂雨驟後,臺灣理性溝通的環境並沒有獲得顯著的改善。所幸臺灣沒有槍枝氾濫問題,若有極端份子擁槍自重,遇到與所主張立場相反的選舉結果,是否會釀成美國今日的悲劇,實在不敢想像。
這不禁讓筆者再度想起當年胡適先生「容忍與自由」一文,其中提到陳獨秀在新青年雜誌上曾說「必以吾輩所主張者爲絕對之是」,胡適認爲這一種主張是非常危險的,經過一百年後,當今日之臺灣受到武斷的意識形態影響後,一直自豪的民主、多元、包容的價值觀將受到極大的威脅與挑戰。
柯克的死亡,讓川普爲其降半旗哀悼,爲其權力做最大程度的鞏固;而臺灣社會在罷免後的種種撕裂與從未停止的政黨惡鬥,是民主高度的下降。如果我們無法守護理性對話的價值,無法珍惜那份屬於民主的溝通精神,執政者一意鞏固基本盤而忽略主流民意,繼續維持「以吾輩所主張者爲絕對之是」的思維,那麼有一天暴力至上,民主噤聲,臺灣民主最終也將步上美國後塵。
(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