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從卡普里奧法官 反思無期徒刑分級與司法希望(黃瑞彬)
法蘭克卡普里奧被封美國最暖法官。(圖/達志影像)
但丁在《神曲》中描寫,地獄之門上寫着「入此門者,了斷希望」,象徵人失去希望時的絕望狀態,筆者認爲恰能反映當前刑法量刑之爭議。
臺灣自2006年廢除「唯一死刑」規定以來,雖然死刑仍被認定合憲,但實際執行案例逐漸減少,社會對此仍存分歧。近日立法院司法委員會擬審刑法修正案,主張「無期徒刑三級制」,其中第1級爲「終身監禁不得假釋」,意在補足無期徒刑與死刑之間的落差,並維護司法正義與社會安全。美國的「三振法案」亦有類似精神,對累犯採終身監禁不得假釋。
然而,此舉可能導致受刑人因假釋無望而喪失教化意義,等待受刑人的只有死亡,而沒有出獄的可能,沒有任何誘因能促其改善,因而矯正、教化沒有着力點;監獄對這些「類死囚」的管理壓力也將增加。在2015年2月11日高雄監獄6名重刑犯持槍挾持典獄長一案,至今「官逼囚反」、人力不足及管理問題等挑戰仍舊對監所造成壓力。
筆者認爲以近期美國著名法官卡普里奧(Francesco Caprio)的過世,能對此議題進行反思。應該有不少國人曾經看過社羣軟體平臺出現過一位暖心法官,他所審理的不是那些重大刑案或政治案件,而是交通案件,在這些影片中所出現在法庭的人,有難以走出喪子傷痛的母親、曾參與越戰的老兵,還有許許多多爲生活所迫的市井小民。
他在法庭上傾聽並體諒民衆處境,在法律允許範圍內給予寬容與支持,展現法律的人性光輝。法律不僅是懲罰工具,更關乎是否給予人希望,因此他也被稱作「最善良的法官」。卡普里奧法官所代表的,是法律之外的人性光輝,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發揮教化力量。若讓受刑人陷入絕望,不僅影響矯正成效,亦會加劇監獄管理困難。
在神經生物學家羅伯.薩波斯基的著作「命定」中,對於自由意志所做的論證,使我們瞭解到許多人行惡是因爲衆多因素所造成的,其中相當程度肇因於遺傳、貧窮、欠缺有能力的父母以及家庭支持等,因此大衆必須以更人道與理性的方式看待刑罰本身。而法律本身既必須有威嚇效力,卻也不能使人進入絕望,而要避免人們走上絕望的道路,仍然要回歸教育與社會福利等濟貧措施。
正所謂「多建一所學校,就少建一座監獄。」當兒童進入校園接受師長的教導,正可彌補家庭教育之不足,避免誤入歧途,我國更應該加強社會福利救助,對於成年人生活困境的支持,應當更加全面,包含教育、就業、心理健康與家庭功能的維護,才能減少社會犯罪的根源。
隨着卡普里奧的離世,他所代表法律中良善而積極的一面,也使臺灣的司法能夠汲取他的思想,而學校教育更是整體社會最基礎的向上動能。此次無期徒刑中的分級制度,立意良善且能與民意相呼應,此案固然有賴於法界專家的深入探討與社會共識的凝聚,但一旦使受刑人走入絕望之中,恐怕對司法威信與社會安全並無真正助益。唯有在正義與人性間取得平衡,讓法律既能懲惡、也能給予希望,司法纔有可能真正成爲社會安定與人心復歸的力量。
(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