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救災優先 政黨惡鬥滾一邊(黃瑞彬)

民進黨立委王定宇被爆疑在民進黨團羣組中要求釋出「有殺傷力」的文宣及新聞,以利友軍、綠營民代、政務官反擊,讓社會質疑是否有「啃血饅頭」之嫌。(中時資料照)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於9月23日發生水患,至今已有超過10人罹難。這場悲劇除了凸顯堰塞湖評估與預防的不足之外,更讓國人看到幾個月前罷免活動所延伸的政黨對立,甚至蔓延至救災現場,令人不勝唏噓。

在面對天災時,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會深刻影響其抗壓與因應的能力。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在其著作《經濟發展與自由》便有清楚的描述。以饑荒爲例,「假如沒有反對黨,沒有公開批評的空間,那些當權者便不必承受饑荒預防失敗的政治後果。」因此,民主制度能迫使政府有誘因去避免任何具威脅性的危機。而在訊息流通方面,他也強調,出版自由與活躍的反對勢力,是苦於饑荒的國家最佳的預警系統。災難來臨前,媒體能將危機訊號傳達給大衆,而這往往也是政府傾向壓制的資訊,但這類訊息卻對災難預防至關重要。

以此觀之,政府在面對天災時最需要的,不僅是專業的防災能力,更是一個民主、透明的政治制度,並允許媒體充分監督。這次花蓮光復鄉的水患中,中央部會曾要求媒體在報導時使用「溢流」而非「潰堤」,以規範災情用詞,對輿論呈現下了指導棋。在中央與地方的交鋒中,不只救災過程出現多頭馬車情形,降低效率,更出現互相指責、爭辯,甚至傳出在羣組中建議團隊要透過第三方釋放「具殺傷力消息」,「以利友軍和政務人員反擊」,天災卻成了「政治機會」,凸顯政黨惡鬥未止,反而讓社會質疑是否有「啃血饅頭」之嫌。此類操作不僅無助於救災,也會削弱未來中央與地方在災後重建上的信任。

「血饅頭」意指以他人苦難爲代價換取私利,作家魯迅在短篇小說《藥》中便有深刻描繪。劇中主角爲治療兒子,趁革命者被殺害後,從劊子手手中買來人血饅頭餵食,希望能治病。這既諷刺了民衆的無知,也揭露社會中對生命冷漠與政治鬥爭的殘酷。當今政黨若在天災中仍選擇鬥爭而非合作,實則重演「血饅頭」的荒謬情境。

因此,面對災難,政府首要之務應是「救災第一」,而非政治算計。同時,這場災難再次提醒我們:民主社會之所以重要,不僅在於制度設計上的制衡,更在於是否能讓媒體自由監督、讓反對聲音得以存在。民主國家理應因制度健全而在天災中減少傷亡,但當制度淪爲惡質的政治角力,反而會削弱社會的韌性,徒增無辜生命的犧牲。

臺灣社會在經歷罷免與對立之後,更需要深刻理解:唯有珍視民主價值,維護媒體開放的環境,並將反對聲音視爲建設性的力量,而非敵人,我們才能在下一次災難來臨時展現真正的凝聚力。媒體可充當政府之眼,看得更寬更深入,若使媒體衆口一聲,恐是飲鴆止渴。而在野黨的監督力量亦有助於減少官僚系統之弊端,落實有權者當責的官箴。唯有民主與開放,才能讓臺灣在天災與人禍之間,走向更具韌性的未來。(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