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臺灣社會不該盲人引領盲人(黃瑞彬)
《馬太福音》第15章14節「盲人引領盲人」的聖經寓言:盲人引領盲人,最終兩人都要掉到坑裡。此寓言一方面暗喻政治領導之失能,同時亦顯示出民粹主義的巨大陷阱。(本報資料照片)
726 有大罷免,823 有小罷免。這兩場民主的腥風血雨中,代表大罷免立場的許多領導人物,他們雖自以爲是民主的領航人,對外指導未經深思熟慮的國人,如何實行「更大的民主」,如何罷掉他們認定的賣臺立委,實則卻是對民主極大的誤解,空有愛國熱忱,最終成爲只爲利益驅使的「民主盲人」。
其中,立委王義川近日在政論節目上,以女性直轄市市長的外貌與化妝品開玩笑,更在電視節目中公開講述假議題的操作四步驟,引發社會譁然。除此之外,大罷免活動中爆紅的網紅八炯與閩南狼,甚至自爆如何複製納粹的操作手法來操弄大罷免的支持者。以及意外揭露的各類文化補助問題——包括特定藝人、影集甚至書店——都成爲引導輿論的指標。這些在罷免過程中極度活躍的人士,在媒體與網路輿論中,持續擴大社會間原有的縫隙以獲取其政治利益。
在這場民主的大混戰中,令筆者想起一幅由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於1568年完成的畫作「盲人引領盲人」,他描繪了《馬太福音》第15章14節「盲人引領盲人」的聖經寓言。聖經裡說:盲人引領盲人,最終兩人都要掉到坑裡。此寓言一方面暗喻政治領導之失能,同時亦顯示出民粹主義的巨大陷阱。
依照執政黨立院黨團總召的說法,早在去年選舉過後,便着手與黨政要員策畫罷免行動,欲奪回立院席次,對外卻仍稱由公民團體自行發起,而黨主席更傾全黨之力支持罷免行動,輔以媒體、側翼等力量,引領着充滿激情卻未深思的熱情民衆,雖試圖僞裝政治野心,然而執政黨對大罷免的角色,猶如史家筆下的趙盾,雖稱無爲,實則難辭其責。
在整場罷免行動中,多位罷免團體領銜人頻頻失言或出包,試圖以「中共同路人」的標籤不斷攻擊對手,又不負舉證責任,然而卻反而被揭露自身曾有赴中經商、與對岸往來密切的紀錄,顯得格外諷刺。罷免失敗後,除了再次將失敗歸結於中共的滲透外,也並無看到自我修正的機制出現,而將使臺灣的政治紛擾持續推進。罷免領銜人明明非盲人,自知現實與制度的邊界,卻仍選擇披上「爲民喉舌」的假面,引領一羣未能獨立判斷的羣衆奔赴荒野。此一行動,彷彿「盲人引領盲人」,最終只能同墜深淵。
更令人憂慮的是,這場政治風暴掩蓋了臺灣亟需面對的重大挑戰。當前美國總統川普對臺灣20%+N的疊加關稅威脅,對產業界影響極巨。政府在關稅風險的溝通過程中卻鮮少透露細節,導致產業界陷入恐慌。原本應該利用時間與產學界集思廣益、擬定因應策略,卻因罷免議題鋪天蓋地,錯失了超前部署的時機。
因此,這場以民主之名的政治亂象所給臺灣人民的啓示非常多,但最重要的莫過於一個社會,若因缺乏遠見或能力的領導者帶領一羣被煽動的追隨者,最終導致集體走向失敗或災難,這在極權體系中尤其常見,領袖周圍缺乏敢於諫言的人,導致政策方向失衡,人民被動隨之受害,最終使得整體社會陷入空轉。
未來,臺灣民主的道路依然漫長。面對關稅大戰與國際局勢的不確定,我們已沒有相互內耗的本錢。唯有不忘初心、珍視民主價值,並守住多元理性與相互尊重的根基,回到真正的民主,邀集在野黨朝開國是會議,廣開言路,請產學界多方參與討論,集衆人之力擘劃臺灣未來,才能在風雨飄搖的世界局勢中穩健前行,避免再度陷入「盲人引領盲人」的悲劇。
(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