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AI挑戰人類主體性 我們是否仍是故事主角(朱玉昌)
OpenAI執行長奧特曼語帶深意地表示,「我們一直以來,都把人類放在故事的中心。AI 時代,也許我們不再居中,但我們總會找到方法,重新把自己放回宇宙的敘事裡。」這句話的哲學含量不容小覷。(圖/美聯社)
OpenAI執行長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7月24日在OpenAI總部,與知名脫口秀主持人西奧.馮(Theo Von)進行了一場長達90分鐘的輕鬆訪談,奧特曼於有意無意間提及AI發展的重大轉折點,話題牽動着深沉的未來議題。
奧特曼分享他某個清晨收到一封令他難以理解的艱澀郵件,便嘗試將問題拋給尚未公開的Chat GPT-5模型,結果解答清晰完整,甚至補足了奧特曼所有遺漏的思考盲點,其邏輯精確到令人震驚的地步。奧特曼直率承認,他當下坐在椅子上眩暈了數秒鐘,這是讓他首次感到難以置信。
接着奧特曼坦言,自己四個月大的兒子,永遠不會比AI聰明。這不是未來,而是孩子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註定的現實。他不是誇張的悲觀,而是以一個冷靜觀察與催生者對技術演進速度的誠實評估。在這場訪談中,奧特曼進一步預測,之後恐怕連OpenAI的CEO都要由AI來擔任,而自己則「可以去做點別的事」。這對奧特曼而言,是順理成章的轉變,但對於身爲普通人的我們,無疑是人類角色是否仍具有核心地位的根本疑問。
關於奧特曼的這次訪談,固定追蹤AI技術發展者,應該不會訝異於AI智力超越人類,而是深深憂慮人類主體性將被逐步瓦解。或許,我們應該相信以色列知名未來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曾多次公開提出的「技術從來不是決定論,人類始終掌握着選擇權」(Technology is never deterministic. We always have choices.)觀點,只是,依現況發展,人類似乎已經無法再理解自己所創造的技術,是否還能堅守選擇權,並維持判斷與責任的界線。
只要AI不再只是資訊工具,而是逐步參與決策、規劃與管理過程,人類便悄然進入一個「技術外包人性」的時代。奧特曼透露他正着手打造一款全新的電腦形態,不需滑鼠、不需網址,只需告訴AI去完成一項任務,AI便能自動執行。人類正在走向一個不需操作、不需思考就能完成工作的未來。然而,便利的代價,是不是也意味着人類的自我訓練與自我表達能力亦將隨之弱化?
人機融合的未來不再是科幻命題,而是即將成爲日常的現實。但融合背後的真正危機,應該是人類在過度依賴下,必然逐漸放棄判斷與責任,那麼,當人類開始讓AI替人類做選擇,下一步自然是由AI爲人類決定所有結果。這並非杞人憂天,當主持人西奧•馮問及AI接任CEO的可能性時,奧特曼輕描淡寫地說「我就去做別的」。在這句話裡,彷彿看見了一種技術邏輯主導下的新世界秩序,不再由人定義價值,而是由效率、智慧極限與系統最佳化來重新安排角色跟位置。
AI帶來的革命不只改變了工作型態,更對人類的自我定位發起了挑戰。訪談最後,奧特曼語帶深意地表示,「我們一直以來,都把人類放在故事的中心。AI 時代,也許我們不再居中,但我們總會找到方法,重新把自己放回宇宙的敘事裡。」
這句話的哲學含量不容小覷。奧特曼等同承認人類主導地位的鬆動,同時也試圖爲人類在未來敘事裡尋找新的位置。文章寫到這裡不禁疑惑,AI可以重寫劇本,但唯有人類還能質問「爲什麼要演這齣戲」,難道人類只剩下從敘事中找尋意義的能力嗎?
這場技術革命的核心,其實不是AI能做到什麼,而是我們願意保留多少人性的空間來對抗完美演算的誘惑。從奧特曼透露GPT-5的強大,這款迭代模型的出現不會是人類失敗的象徵,只是迫使我們重新思考一個被忽略的問題,人類存在的價值,是否仍能超越被優化?
科技日新月異,人類未必總是最強,但我們可以是最有意義的存在。真正的文明,不在於創造了多強大的工具,而在於是否仍有勇氣堅守自由、選擇與思辨。這不是技術戰爭,而是敘事保衛戰,此刻,一切的答案已不在AI。
(作者爲富瑜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