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AI吹響政治制度重構的號角(朱玉昌)
馬斯克嗆挺川普法案議員,打算創美國黨,讓他們下次選舉落敗。(資料照/美聯社)
科技大亨馬斯克(Elon Musk)與美國總統川普因「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翻臉後,高調宣佈要創立「美國黨」,正當外界將焦點放在他日益活躍的政治野心上,這位科技巨頭話鋒一轉,迴向高調暢談「多重智能體系統」與「AGI(通用人工智能)即將到來。他在6月頻頻受訪中,揚言AGI會在近兩年內實現,強調未來社會將面臨由衆多智能體共同參與決策的全新形態。
這不僅是對AI技術進展的預測,也是吹響對政治制度重構的前哨號角,試想,當人類與AGI共享決策權時,現有的民主機制是否還能維持?抑或,一個結合人類智慧與AI協同治理的混合政治模型正在悄然成形?這場變革,可能比任何一次選舉更令人驚悚。
想像一個清晨,醒來以後,發現治理世界的,不再是人類,而是無數看不見的算法與冷靜運算的AI。權力槓桿,從手寫法案、熱烈的辯論,轉移給光速運作的數據中心。這不是科幻小說的開場,而是我們可能即將身處的現實。一場由AI衍生的人類治理變革,正悄然滲入到人類文明的每一顆細胞。
當AI不再是冰冷的計算工具,而是新時代的「認知權力」,它能提煉知識、預測行爲、放大決策效應。如果這股力量進入政治領域,帶來的會是效率與公正的曙光,以及權力失衡與價值衝突的暗流。AI與政治交織,預期技術與人性的博弈,將會重新雕琢人類的治理之道,AI終向人類遞出一帖鬥智與鬥勇的挑戰邀約。
政治的本質,是權力的角逐。AI崛起,爲這場博弈注入前所未有的變數。以數據爲血肉經脈、算法爲心智,AI不僅能模擬複雜的社會系統,預測經濟波動、氣候危機,甚至洞悉人類行爲的細微軌跡。只是,這種力量並非「中立」。因爲,每一組數據、每一行代碼,都蘊藏了設計者的意圖與文化偏見。
只要AI成爲政治決策的參謀,它可能強化中央集權的效率,讓政府如同全知的神;它可能賦能去中心化民主,讓公民透過透明技術參與治理。這種集中與分散的悖論,勢必挑戰人類對權力合法性的傳統認知。此後的政治,不再是人類意志的產物,而是人與算法共同書寫的全新篇章。
AI算法,並非透明無色的畫布。所有程式碼、數據,都承載着人類的價值選擇,更放大了東西方意識形態的分歧,是優先保障個人自由,還是強調集體秩序的穩定?要追求效率至上,抑或兼顧社會公平?這些長久爭論,定在算法戰場上重燃戰火。個人主義導向的AI,也許重視隱私保護;集體主義濃厚的系統,則傾向社會穩定與秩序。這些「隱形意識形態」角力,相較傳統政治攻伐更爲深邃致命,它無形無相藏於技術底層,卻無孔不入。未來的政治家,不僅需傾聽民意,更要洞悉AI背後的價值結構,才能避免在技術暗潮裡迷失方向。
更深層次的挑戰,在於AI對人性的哉問。當政治決策愈發依賴AI冷酷的理性分析,人類是否還能堅守道德判斷的主體性?AI或許能精算出最優質的資源分配方案,卻難以衡量尊嚴、情感與犧牲的價值。這場技術與人性的拉扯,將迫使我們重新思考「何以爲人」的根本命題。未來的治理,不能淪爲對AI的盲從,而應是技術與價值的共舞,唯有堅守人類的主體性,AI才能成爲治理的助手,而非主宰。
AI能催生前所未有的治理模式。想像一種「超效率技術官僚制」,AI經由大數據與即時模擬,優化政策制定與執行,預測經濟衰退、協調全球資源、提前識別社會動盪。效率讓人驚歎之餘,決策的「黑箱化」也會隨之而來。只要公民無法理解或質疑算法邏輯,民主的透明性與問責機制就會被侵蝕。
與此同時,AI可能開啓「算法民主」。區塊鏈技術與智能合約,可以確保公民更直接參與決策,AI把民意轉化爲更具代表性的政策建議。然而,這種模式並非萬能,數據鴻溝跟技術門檻,會讓邊緣羣體更加無聲,公平的理想反倒加劇了不平等。
另一種未來,是「監控型治理」的興起。AI無遠弗屆的監控能力,藉着社羣媒體、消費記錄與行動數據,預測個體行爲、防範社會風險,這樣的保障安全模式,代價是壓縮自由與喪失個人隱私。若不加以約束,這條路可能通向「數位極權」,讓人類在數據的牢籠中失去自我。現實中,未來的政治模式不會是單一形態,而是效率、參與與安全的複合拼圖,考驗人類在多重目標之間尋求平衡的智慧。
當AI進化到AGI,政治版圖勢必徹底改寫。AI或許會成爲國家領袖的「超級顧問」,甚至直接主導政策制定與執行,人類僅作爲監督者或受益者。這將顛覆我們對「主權」的理解,甚至引發人與機器間的「物種博弈」。又在全球性危機如氣候變遷、核擴散風險下,可能催生一套「演算法全球治理」的跨國AI系統,以利模擬政策與達成資源合理分配,其難題是,由誰來掌控這個系統的終極權力?
AI與政治的交匯,是人類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考驗。它可能引領人們邁向高效與公正的治理新紀元,若一昧拱手交給技術,不加以設計監督,則可能走向權力失衡、自由流失的深淵。因此,人們面對這場挑戰,務必保持人的主體性,讓AI成爲人類價值的延伸,而非替代;務期培養「算法素養」,理解技術邏輯與侷限,確保AI服務於人類福祉;必要堅持透明與問責,拒絕「黑箱」決策,守護社會信任;必須擁抱多元包容,讓AI反映人類社會多樣性,避免單一文化霸權;務須推動全球合作,讓AI成爲團結的橋樑,而非分裂的利刃。
AI的未來,絕非命定的劇本,而是人類的選擇。人們該做的,不是恐懼,也不是依賴,而是參與和主導。未來的政治,更不是技術的奴隸,而是人類價值的堅定守護。當AI之舟破浪而來,要借力使力,以智慧爲帆、人性爲舵,航向那片共善與尊嚴同在的新世界。(作者爲資深文化工作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