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前沿解密》AI與傳統內容產業的權力重構(朱玉昌)
9月5日舊金山聯邦法院傳出AI新創公司Anthropic願以至少15億美元和解,了結出版社與作家對其訓練語言模型所涉及「盜版電子書庫」的指控。(圖/美聯社)
9月第一週,生成式AI產業發生了一場看似突然,卻早有端倪的法律糾紛。9月4日,迪士尼、NBC環球與華納兄弟探索等媒體集團,聯手在美國向圖像生成公司Midjourney提起大規模版權訴訟。翌日,舊金山聯邦法院傳出AI新創公司Anthropic願以至少15億美元和解,了結出版社與作家對其訓練語言模型所涉及「盜版電子書庫」的指控。兩起案件僅相隔一天,卻像似劃出一條界線,讓技術與內容的長期共生關係,瞬間變得清晰又緊張。
表面上,這是兩件具體的法律案子,一宗關乎圖像生成,是否複製了受到保護的角色和視覺風格,另一宗則直指語言模型,是否在未經授權下大規模複製書籍與文字資料。若深入思索,其暴露的是一個極爲根本的矛盾,生成式AI的商業模式,長期套用龐大且來源不明的資料爲助燃劑,卻從未真實迴應誰該爲內容付費、誰享有創作收益的問題。
這場版權追索戲碼並非一夜間發生。多年來,新聞業、圖書出版、音樂圈與視覺藝術界便開始抗議,從《紐約時報》對OpenAI的訴訟,到藝術家針對Stability AI、Midjourney的集體控告行動;從作家對Meta的指控,到歐洲監管機關對Google的處罰。當內容擁有者長期被「合理使用」,這道法律防線遭到模糊後邊緣化,他們累積的不滿終於在9月爆發成爲制度性的挑戰。
Anthropic的和解標舉了一種現實,法律風險可以轉換爲鉅額成本,這種成本不只影響被告公司的財務,也改寫投資人與市場對整個產業的估值。對媒體與娛樂業來說,AI不再只是技術威脅那麼簡單,它觸及每天靠着版權維生的商業模式,任何能在瞬間複製特定風格或角色的工具,都可能削弱原創內容的市場價值。因此,媒體巨頭集體出擊,既是法律策略,也是保護商業模式的防線。
另一方面,AI公司也在調整策略。過去兩年,「合理使用」的辯護曾爲多家公司爭取時間,但隨着和解金額與罰款數字攀升,更多業者開始考慮授權模式或與內容方建立合作。這不僅僅是法律上的妥協,也是一種商業成熟的表現,這等同承認了資料有成本、承認內容創作者的價值,是一條讓技術長期存在的必經之路。
未來數月內,法院判決、和解協議與監管行動會決定這場角力的走向。若司法傾向支持版權方,AI企業將被迫在全球範圍內建立授權與補償機制,反之,科技方取得更多勝訴,立法機構也可能介入,制定新的「資料使用規範」,以平衡創新與權利保護。無論哪種結果,產業玩法勢必將從早年的野蠻生長,走向制度化及成本內化改變。
9月4日與5日的「雙日風暴」已成爲生成式AI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轉折,這應該只是序幕,它提醒我們一件事,技術的飛速進步,是無法自行改寫法律和經濟的關係。當AI能以低成本模擬或重構既有的創作,社會必須決定這些創作的價值是如何被衡量、被補償、被保存。對於內容持有者、科技公司與政策制定者而言,答案關乎未來十年的創作生態,而這場改寫,此刻起,已經在無可逆轉地展開。
(作者爲富瑜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