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前沿解密》AI零和博弈 辛頓與李飛飛的對決願景(朱玉昌)

美最大的AI產業會議「2025 Ai4」落幕了。辛頓,這位被譽爲「AI教父」的諾貝爾獎得主,秉持態度,呼籲針對AI採取激進的安全措施;李飛飛,作爲視覺識別先驅與「AI教母」,則提出以人爲本的技術願景,強調尊嚴而非末日情景。(圖:shutterstock/達志)

北美最大的AI產業會議「2025 Ai4」落幕了,在諸多探討企業應用和倫理框架的議程中,當屬兩位AI巨擘,傑佛瑞.辛頓(Geoffrey Hinton)與李飛飛發表的主題演講,最具視野高度。

辛頓,這位被譽爲「AI教父」的諾貝爾獎得主,秉持態度,呼籲針對AI採取激進的安全措施;李飛飛,作爲視覺識別先驅與「AI教母」,則提出以人爲本的技術願景,強調尊嚴而非末日情景。兩人演說凸顯著深刻分歧,該把AI看作難以控制的威脅,還是將其視爲共情盟友加以駕馭?兩種觀點都應重視,其差異也需仔細審度,以求在AI的承諾與風險之間找到平衡。

辛頓話題彰顯著緊迫性,是融合他對開創出神經網絡的遺憾與人類生存藍圖。他重申AI在未來數十年內有10%至20%的滅絕人類風險,認爲超智能系統將不可避免地追求自我存續和控制,並駁斥算法限制、倫理護欄等控制措施,對「遠比人類聰明」的AI根本無效,他用譬喻形容人類主導通用人工智能(AGI)就像小孩命令大人,或成人用糖果收買孩童,幾近徒勞。

最具爭議的構想,是爲AI植入「母性本能」,這分靈感來自嬰兒天生受到關懷與依附,無形「控制」着較聰明母親的非對稱關係。在強化學習或價值對齊的實現尚不明確時,辛頓認爲這是通往非對抗性共存的唯一可行路徑。不過,他對AI仍帶有樂觀性,AI可挖掘數據完成醫療革命,加速診斷、靶向療法和癌症突破,將人類健康提升數倍。但同時嘲諷永生夢想,譏諷那是「200歲白人男性」主宰的烏托邦,抨擊政治惰性,直指美國共和黨阻礙如DNA合成篩查等安全合作。

李飛飛則提出了基於人文和務實的對立觀點。作爲史丹佛以人爲本AI研究所聯合主任及世界實驗室(World Labs)執行長,她將AI定位成「全球基礎設施」,旨在增強而非取代人類潛能,主張以共情、好奇與責任爲原則,讓AI用蘇格拉底式對話促進教育,激發思辨,並保護人類在決策中的主體性。她的核心概念是「空間智能」,賦予AI具有3D理解力,可應用於精準手術或跨越物理和數位的虛擬家庭團聚。她批評矽谷對AGI的執迷,援引圖靈等先驅觀點,將智能視爲連續體而非征服目標。

李飛飛着眼於假訊息、失業、不平等和能源消耗等即時風險,倡導藉助強健治理、公平獲取和多元開發團隊緩解偏見,她引用「全民AI」(AI4ALL)組織倡議爲例,強調多元性是包容性創新的關鍵。不同於辛頓的「母性隱喻」,李飛飛拒絕擬人化解決方案,提倡透明設計與人類價值對齊,確保AI作爲創造力與聯繫的工具,而非損害尊嚴。

辛頓與李飛飛觀點分歧鮮明,在風險層面,辛頓專注長期威脅,預估AGI在5至20年內到來,迫使人類淪爲過時;李飛飛則聚焦當下風險,如算法偏見與社會動盪,認爲末日論分散了可解決問題的注意力。在解決方案上,辛頓主張爲AI植入「母性本能」,透過生物啓發的情感聯繫避免AI叛亂;李飛飛則堅定結構性保障,以治理、監督與價值對齊維繫人類控制,拒絕模擬情感,重視倫理工程。在哲學上,辛頓傾向擬人化,視AI爲具備內在驅動的潛在對手;李飛飛則把AI看作人類智慧延伸,可藉多元、負責的協作塑造。在語氣上,辛頓帶有末日色彩卻不乏建設性和遺憾;李飛飛則更具鼓舞力,突出賦能與公平。

警世者預見災難,務實者主張漸進改革。辛頓的警告因其AI奠基者身分而具權威性,促使人們思考安全研究與國際合作,甚至建立類似核不擴散的AI條約。然而,他的母性提議雖具創新,卻有過度浪漫化風險,可能分散資源,偏離監管正軌。李飛飛的框架爲公平部署提供了藍圖,在AI加劇不平等的時代格外重要,但可能低估超智能的發展速度。兩人所闡述的AI雙刃本質,既是醫療奇蹟與空間智能的催化劑,也可能是失控力量的先兆。

此外,隨着中美AI競逐加劇,不同發展模式已在加速分化,形成國家戰略與市場驅動的雙重張力,對治理更是嚴峻挑戰。任何政策制定者勢必要在這樣格局下兼收幷蓄。歐盟《AI法案》爲李飛飛治理思路提供範本,辛頓共情工程則要求倫理研發具有強制指引。總合二人演說心得,AI未來不是註定,完全取決於是被恐懼推向孤立?抑或靠協作與人文價值走向共生?若忽視前者,將自取滅亡;但忽略後者,也會喪失主體性。

(作者爲富瑜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