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前沿解密》AI創造第一個新型噬菌體(朱玉昌)
AI創造的新型噬菌體圖。(圖/朱玉昌提供)
AI正以驚人速度滲入醫學研究的每一個角落。來自 史丹佛大學與弧光研究所(Arc Institute)的跨領域團隊於9月17日完整發布了一項劃時代的成果,全球第一個由AI設計併成功合成的噬菌體(bacteriophage)。這項研究以《應用基因組尺度語言模型的新型噬菌體生成式設計》(Generative design of novel bacteriophages with genome-scale language models)爲題發表於生物學預印本平臺bioRxiv,成果展現了生成式AI在生物醫學的顛覆潛能,同時觸動了人類立足科學與倫理交叉點的集體思考。
研究起點,是人類面對抗生素耐藥性危機的迫切處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全球抗菌素耐藥性研究專案(GRAM)的最新數據,每年因抗藥性感染而死亡的人數以百萬計,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傳統抗生素藥物已逐漸失效,醫療界亟需新的武器。噬菌體療法原本被視爲潛在的替代方案,但自然界中可利用的噬菌體種類與效率有限,難以快速應對多樣化的病原體威脅。
於是,研究團隊的核心作法,蒐集超過兩百萬條噬菌體基因序列,輸入一個專門訓練的基因語言模型。這種模型類似我們熟悉的語言生成AI,只不過處理的不是人類文字,而是生命的「原始代碼」。AI藉由龐大基因數據學會噬菌體的結構邏輯與攻擊模式,接着自行提出嶄新的基因設計方案。科學家根據AI生成的方案進行合成與編輯,最終獲得16種自然界從未存在的全新噬菌體。實驗數據顯示,這些新設計的噬菌體展現出比自然噬菌體更強的感染力與致死性,對多重耐藥的大腸桿菌株展現了前所未見的效果,突破了傳統抗生素無法攻克的防線。
這項成就,代表人類在醫學上又完成了一次質的跨越。過去我們面對細菌感染的手段,多依靠自然發現的抗生素或從環境中篩選出來的噬菌體,過程耗時且受限於自然的隨機性。如今,AI讓我們能「設計」生命武器,針對不同細菌量身打造對應的病毒。換言之,醫師未來或許能依照病人的實際感染狀況,快速設計出專屬的噬菌體,如同編譯一段軟體程式,再透過實驗室合成並直接應用於治療,這將大幅縮短新療法從研發到臨牀的時間。
其研究的科學意義深遠,但也引發巨大之爭議。因爲它讓人類首次真正在分子層面上「編程生命」。如果AI能持續生成有效的噬菌體序列,那麼醫學研究可能會從「尋找」有效藥物,轉向「創造」新型療法。然而,這種能力同樣是一把雙面刃。噬菌體是病毒的一種,若被不當利用,理論上可能設計出極具破壞性的生物因子,對公共安全構成威脅。因此,如何在科研突破與生物安全間取得平衡,會是全人類必須面對的課題。
從研究帶來的啓發,可約略歸納出三個層面。首先,這代表醫學研究模式的根本轉變。AI不再只是輔助分析,而是能主動生成具有功能性的生命設計,這意味着醫學研發的速度與方向將全面被改寫。其次,臨牀應用的可能性正在被大幅拓寬。未來醫療現場或許能夠依照特定感染,直接透過AI生成對應的噬菌體療法,形成前所未有的「即時定製醫療」。最後,這項突破同時凸顯了生物安全與倫理監管的急迫性。當「程式碼」真的可以變成「生命」,我們必須建立起更嚴謹的規範與防護措施,避免科研成果被濫用,以確保技術能真正造福人類。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項成果很可能被視爲醫學革命的起點。抗生素的發現曾讓人類戰勝無數致命感染,改寫了20世紀的公共衛生史。而現在,AI生成的噬菌體或許將扮演相同角色,甚至開啓一個從「被動等待自然演化」到「主動設計治療方案」的全新時代。這個轉變不僅象徵科學技術的力量,更將徹底挑戰我們對「生命」的認知。
然而,這是否也意味着我們正在逼近最危險的邊界?當人類擁有如此強大的創造力,是否必須同時承擔更沉重的責任?或許未來的醫療體系會像軟體產業一樣,醫師與研究員可以直接「打印」出一個病毒來治療患者,但也必須要求確立一個全球性共識,就是這些技術只能用於拯救,而萬不能成爲潛在的威脅。
(作者爲富瑜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