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前沿解密》AI晶片 兆美元博弈下的生態與戰略(朱玉昌)
輝達憑藉CUDA生態系統壟斷了近92%的AI訓練晶片市場,其成功不僅在於硬體技術,更在於構建了開發者難以轉換的軟體生態。圖爲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路透)
半導體業正進行着一場價值數兆美元的豪賭,真正贏家,不是追逐風口的人,而是擁有持久「護城河」的企業。今年,全球Al晶片市場規模預估將達千億美元,這場由ChatGPT引爆的科技競賽,底層是一場關於算力、生態與戰略眼光的終極博弈。
輝達憑藉CUDA生態系統壟斷了近92%的AI訓練晶片市場,其成功不僅在於硬體技術,更在於構建了開發者難以轉換的軟體生態,這種生態優勢,在於用戶被鎖定,競爭對手就很難撬動市場分額。黃仁勳的遠見在於提前數年佈局CUDA,這是種短期看不見回報的長期投資理念。
臺積電則以其無可替代的先進製程製造能力,主導全球晶片產業鏈,並加速臺、美、日、德四地佈局,力爭2025年率先量產2奈米制程。其CoWoS先進封裝產能預計到2025年底將達到每月6.5萬至8萬片,2026年目標提升至每月9萬至11萬片,成爲全球最具規模的先進封裝生產平臺。然而,臺積電在全球擴廠過程中也面臨嚴峻挑戰,其美國與歐洲建廠成本遠高於亞洲,還需要應對當地法規、供應鏈成熟度、文化差異與高階工程人才短缺等多重障礙。
曾經的霸主英特爾,正押注18A製程背水一戰。該節點整合了自研的Ribbon FET(GAA環繞閘極電晶體)與Power Via(背面供電)兩項關鍵技術,代表着公司重返競爭前沿的最大希望。英特爾的歷史教訓印證了創新者的窘境,過高的CPU利潤反而成爲其包袱,使其錯過了GPU市場的初期爆發。這點凸顯了大公司被短期財務目標束縛,便難以全力投入破壞性創新。
而矽谷AI巨頭們與晶片三強的互動關係就更加錯綜複雜。Open AI自GPT到o系列模型對算力需求呈指數級增長,雖然開始探索自研晶片的可能性,但仍離不開傳統晶片供應商。Google藉由TPU晶片降低對輝達依賴,卻仍需臺積電先進製程製造晶片。Meta鉅額投資AI晶片專案,同時與輝達、臺積電保持緊密合作。這些科技巨頭一方面依賴傳統晶片供應商,另一方面又積極尋求自主可控的晶片解決方案,形成一種競合共生的複雜關係。
《MIT科技評論》年初曾預測2025年AI趨勢將改變晶片需求。生成式虛擬世界技術成熟,需有更強大的GPU渲染能力;「推理」大型語言模型要求高效推理晶片;AI加速自然科學材料發現;美國軍方採用AI用於戰場決策和後勤支援,開創了新的晶片需求市場。於此同時,輝達開始面臨真正競爭,亞馬遜、博通、AMD等巨頭已大舉投資新晶片,朝打破市場壟斷前進。
從價值投資視角分析,AI晶片業的關鍵標準包含護城河深度、管理層品質、現金流能力與定價權。輝達的CUDA生態、臺積電的製造技術與規模經濟、英特爾的專利組合都是各自的護城河。黃仁勳的AI遠見、魏哲家的穩健經營、陳立武的轉型決心,都在決定着企業的長期價值。臺積電現金流穩定、輝達利潤激增、英特爾轉型期現金流壓力,也直接影響其投資價值。而輝達GPU強勢定價與臺積電逐年上調的代工費,更展現出其市場地位與定價能力。
基於當前趨勢,AI晶片行業可預期發展已呈現幾個明確方向。生態競爭將超越純技術競爭,單一技術優勢難以維持,而生態系統將成爲核心競爭力。地緣政治因素加速區域化佈局,臺積電的美國、日本、德國工廠反映着全球供應鏈的重組趨勢。芯粒(Chiplet)和先進封裝技術改變行業格局,使得異質整合(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成爲可能,降低對單一製程的依賴。功耗效率成爲關鍵指標,隨着AI應用普及,能耗成本急劇上升,每瓦性能將成爲晶片的關鍵競爭力。
埃米(angstrom)時代的晶片戰爭勝負未分,但最好的投資不是追逐變化,而是識別那些具有持久競爭優勢的企業。臺積電的製造霸權、輝達的生態壟斷、甚至英特爾的背水一戰,都值得放在十年以上的時間線來觀察。AI狂潮下的晶片競賽不僅僅是技術之爭,也是生態和戰略的終極考驗。在這場價值數兆美元的博弈中,真正的贏家可能是那些擁有寬廣護城河、能夠持續產生現金流並深度綁定全球數位化轉型的企業。
半導體行業的競爭最終會迴歸基本面,可持續創新、維持生態優勢、併產生穩定現金流的企業,將在長期競爭中脫穎而出。而追逐短期熱點、依賴政策補貼或缺乏核心技術的企業,就可能在這場馬拉松式的競賽中掉隊。
(作者爲富瑜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