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前沿解密》臺灣AI教育政策的優越之處(朱玉昌)
新北市教育局長張明文今(1)日主持揭牌典禮,帶領師生一同體驗最新Google AI教育科技應用。(高鈞麟攝)
在AI風起雲涌的年代,臺灣教育界已然邁出關鍵一步。這不僅是技術的融入,也是對未來世代的深遠投資。回顧近年,政府與產業聯手,推動AI教育政策,顯示出前瞻視野,讓人不禁思索,在全球競逐中,臺灣是否還可能借鑑美國優勢,轉化成自身躍進的動力?
臺灣AI教育佈局,起步穩健。教育部自2024年起,便積極將AI融入國中小課程,去年9月宣佈把生成式AI嵌入「臺灣適性學習平臺」(TALP),讓師生能直接運用工具輔助教學與學習。今年8月再啓動的「全民AI素養」計劃,涵蓋約30萬名學生與逾4千名教師,觸及全國三分之一的中小學校園,重點鎖定基礎知識、倫理應用與實務操作。高等教育亦不落人後,去年9月成立的臺灣人工智慧學院聯盟,匯聚25所大學之力,目標3年內培養上萬AI人才,透過跨校課程與證書機制,強化專業養成 。
數位發展部與行政院也從法制面切入,內閣已於上週(8/28)通過《AI基本法》草案,預計年內送交立法院審議。這部草案強調AI發展與應用必須負責任推進,特別注重防範資料偏見與保障個人隱私,並建立倫理規範,以確保技術發展能兼顧安全與社會信任。這些法制佈局與政策方向,不僅呼應臺灣的產業優勢,如臺積電在AI晶片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同時也能爲教育政策奠定基礎,讓師生能在相對安全與有規範的環境下接觸新工具。
換言之,臺灣的產業與法規並行,與教育現場的推動形成互補,使AI落實校園應用更具制度化保障。整體而言,臺灣憑藉中央統一的政策架構與緊密的產學合作,執行效率高於多數亞洲鄰國,展現出集中式管理的獨特優勢。
相較之下,美國AI教育政策呈現分散卻充滿創新的樣貌。以州爲單位主導,聯邦僅提供指導框架,並不強制全國一體適用。到今年8月,至少有27州發佈K-12階段AI指導文件,涵蓋道德使用、資料隱私與教師培訓等議題。如科羅拉多州去年通過AI法案,嚴格規範高風險應用。加州今年推進SB 243與SB 420,聚焦聊天機器人倫理及決策透明。聯邦層面,川普總統於4月23日簽署執行令「推進美國青年AI教育」,強調培養AI技能以維繫全球領導,並資助州級計劃 。
史丹佛大學《2025 AI指數報告》指出,美國在AI模型產出上遙遙領先,去年產出40個頂尖模型,且教育投資佔全球大宗,但政策因地方分權而推進緩慢。與臺灣的集權模式對照,美國較推崇「創新沙盒」,如康乃迪克與德州提案的測試空間,讓學校自由試驗AI工具,激發基層創意。
那麼,美國AI教育是否比臺灣先進?答案並非絕對,而是互補有無。美國在整體生態上領先,其創新與研究深度冠絕全球,教育政策融入MIT、史丹佛等名校課程,培養批判思考與創業精神,2025報告顯示,美國AI教育支出預估超過60億美元,佔全球半壁江山。相對臺灣,美國更着重倫理公平,避免AI放大不平等,並透過公私合作,如微軟教育中的「深化應用」。此外,美國政策還影響國際標準,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AI教育指南多有借鏡。
然而,臺灣在某些面向毫不遜色,實施效率也高,中央統一讓政策迅速落地,如全民計劃的高覆蓋率,產業整合緊密,臺積電投資雖擴及美國,但本土教育受益最大。根據2024年國際數位學習論壇與世界數位競爭力排名(IMD World Digital Competitiveness Ranking)顯示,臺灣位居全球第9,師生數位素養優異。文化適應也是強項,臺灣強調華語AI工具與倫理考量,如保護原住民知識,貼合本土需求。綜合觀之,美國擅長廣度與創新,臺灣則在深度與效率上佔優。兩相比較,兩國策略具互補性,美國分散模式鼓勵試錯,臺灣則集中模式確保公平。
臺灣儘管跟上了全球趨勢,但借鑑他國可避開潛在風險並強化既有優勢。正因如此,就有必要參考美國,首先,從經驗教訓入手。美國州級試驗計劃,如加州創新課程,可助臺灣測試AI評估工具,緩解考試導向文化的衝擊;美國在AI倫理討論領先,臺灣可融入基本法,避免早期如深僞圖像氾濫的亂象。
其次,擴大全球視野。美國注重AI與人文教育的結合,強調培養就業技能,有助提升臺灣的國際競爭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4年更新的《人工智能與教育:政策制定者指南》(AI and Education: Guidance for Policy-makers)指出,參考先進國家的經驗能加速教育轉型。
最後,臺灣AI資源多集中於都市,美國的公平政策,諸如改善偏鄉學校AI普及的數位鴻溝補助計劃,美國教師培訓模式等,都能幫助臺灣擴展現有計劃,提升師資能力。透過這些借鑑,臺灣必能深入完善AI教育佈局。
展望未來,臺灣AI教育起手式雖佳,若善於借鏡,必能注入創新靈感與風險管理,確保長遠領先。
(作者爲富瑜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