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AI狂潮下 臺灣的自處之道
全世界開始積極投資AI基礎建設,臺灣相關個股表現亮麗。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期從美國到臺灣,AI產業大爆發,形成狂熱現象,臺灣看到的只有臺積電和AI產業鏈,但事實上有更多大事正在發生。
Meta祖克伯最近爲了與OpenAI等強敵競爭,宣佈成立「超級智慧實驗室」,對一家新創公司Scale AI,投資143億美元,延攬只有28歲的創辦人汪滔。不僅如此,他又重金從OpenAI挖角團隊,提供天價簽約獎金。Meta股價近期股價大漲,代表投資人被其願景所激勵。
AI產業募資流行「織願景、講故事」,軟銀孫正義結合OpenAI、甲骨文,宣佈五千億美元「星際之門」計劃,在全世界打造AI基礎設施,目前已拿到阿聯酋的項目。輝達黃仁勳力推「主權AI」概念,市值全球第一,超過四兆美元。但黃仁勳對美國政府提出警告,強調中國大陸AI實力與美國非常接近,美國限制晶片銷往中國是極大錯誤。
並非每家企業都這麼開心,蘋果就相當鬱卒。近年蘋果在生成式人工智慧領域嚴重落後,目前已準備用其他大語言模型來強化Siri,蘋果今年股價在科技七雄中表現倒數第二。值得注意的是,OpenAI支持者微軟,可能會和其分道揚鑣,雙方已逐漸形成競爭,分手是遲早的事。
由於全世界開始積極投資AI基礎建設,臺灣相關個股表現因此相當亮麗。但是潛在危機是AI產業可能有泡沫化危機,現在AI科技公司商業模式是否能夠持續,仍然有待觀察。最近政府提出「AI新十大建設」,包括六項基礎建設,以及四項新興科技。臺灣雖具硬體產業優勢,但是缺乏整體願景;政府應從生態系角度規畫,才能真正幫忙產業解決問題。
目前OpenAI和輝達爲AI基礎建設產業資源整合者,臺灣供應鏈雖然得以享受龐大商機,但仍無法走出傳統代工模式,很大一部分獲利被上游業者分走,未來應建立虛擬資源整合模式。
中國大陸發展AI,非常重視「新質生產力」,強調以AI帶動百工百業的智慧化。臺灣不應只發展AI基礎建設,更應重視「AI生產力」。「AI新十大建設」中有提到「AI應用示範場域」,但如何執行是一大問題,真正的AI應用必須跨部會協調,並非單一部會能主導。
臺灣的限制是綠電與人才。AI需要大量用電,臺灣若不恢復核電絕對無法滿足未來龐大需求。人才在少子化趨勢下,連半導體產業都不夠用,除非能大幅引進外籍人才。隨着產業外移和全球化趨勢,AI生態系必須強化國際連結,配合各國發展主權AI。臺灣不能再只有硬體導向的角色,技術背後的價值觀、規範與治理方式,都是決定未來世界形貌的關鍵。
臺灣在智慧生態系發展已落後中國大陸,不論是自駕車、機器人或智慧眼鏡。大陸只有算力稍微落後,但演算法及大數據均遙遙領先。今天世界現實是,「美國創新、中國迭代」,臺灣不能只爲美國打工,更應向中國學習。
大陸在AI產業,DeepSeek負責底層計算,騰訊、阿里投資生態系整合,另外終端創新也不斷,現已成爲全球智慧眼鏡最大市場,小米、華爲新產品功能令人驚豔。臺灣不能再沉醉在狹隘AI優勢中,否則和世界的距離將愈來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