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前沿解密》AI改變矽谷就業文化(朱玉昌)

微軟鞏固算力霸權砸錢不手軟,18日宣佈再投資40億美元,於美國威斯康辛州蓋第二座AI資料中心。圖/美聯社

矽谷正走向一個悖論時代,財報亮眼,估值堅挺,股價攀升,卻同時進行大規模人員縮編。這不是單純的裁員潮,而是企業以新的生產公式重置人力,把原本需要多人合力的任務,交給精簡的「高產出個體+工具」完成。

自今年初以來,僅微軟1家公司就進行了6輪裁員,縮減總數超過15000人,甚而波及具有象徵性的Xbox部門,亞馬遜、Meta與Google母公司Alphabet也持續縮編。根據TrueUp的即時追蹤數據顯示,光是2025年截至目前,已有528家科技公司合計裁減了14萬4499個職位。爲何賺得愈多裁得更大?那是因爲AI徹底改變了生產力公式,過去需要10名工程師1個月完成的專案,現在只要1名懂得善用AI的工程師兩週就能交付。

這股「少人卻多產」的邏輯,正在改變矽谷就業文化。Meta開始嘗試用少數能駕馭AI的高薪「超級個體」取代十數名一般員工,薪資差額就化作企業的新增利潤。對管理層來說,AI工具已能處理協調、溝通與監督的工作,使組織結構更爲扁平;對基層而言,傳統的技能專業價值被壓縮,衡量標準轉向「能動性」,即能否發現問題、定義問題並整合AI解決。

然而,被裁員的數字只是表層,真正衝擊人心的是生活節奏的改變。金融科技公司Ramp最新發布的統計報告揭露了驚人的現象,矽谷企業信用卡消費在非傳統時段急速增加。原本應該是晚餐後或週末的休息時段,卻出現大量Uber Eats訂單與辦公園區快餐支出,顯示團隊深夜加班、週末趕工已成常態。員工透過「防禦性加班」來證明自己不可或缺,不是爲了榮耀或獎金,而只是爲了不在下一輪重組中被淘汰。

這是中國「996」文化(早九晚九、一週六天)的矽谷版,本應以彈性工時與員工福利聞名的創新聖地,如今也陷入了長時工作競賽。Ramp的數據還顯示,AI工具的企業採用率在短短1個月內從41.3%上升至43.3%。但AI並沒有減少工時,反而推高了產出要求,如寫程式從數天縮短到數小時、報告必須隨需生成。正如《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福斯財經新聞(FOX Business)等媒體引述賽富時(Salesforce)執行長馬克.貝尼奧夫(Marc Benioff)所說,AI代理讓客戶支援團隊從9000人縮減到5000人,4000個職位瞬間消失。

在這種高壓環境下,普羅大衆該如何自處?熱絡的社羣討論中出現兩種「自救之道」值得深思。其一是「自我升級」。不要把自己僅當作被動的員工,而要像經營一人公司般思考,將上司當成客戶,交付的不是「工時」而是「成果」。這種思維能幫助個人從依賴上級指令,轉爲主動規畫與展示價值。其二是「跨界賦能」。跨越原本的專業邊界。工程師可以用AI工具處理市場數據,行銷人員可以透過AI進行技術分析。當AI已經成爲通用工具,能跨領域整合資源的人,纔不會淪爲隨時可被取代的螺絲釘。

這不是抽象且遙遠,而是切身的生存技能。想像兩名同樣被留下的工程師,一人只專注在程式碼,另一人懂得用AI自動生成初版,再結合行銷資料與團隊需求,快速完成一份跨部門可用的成果。顯然,後者更有可能在下一波調整中倖存。

較殘酷的是,這股壓力的背後是龐大的資本驅動。PitchBook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美國創投市場的次級市場交易價值已達600億美元,而微軟在同一年就投入800億美元於AI基礎設施。當錢大量涌向AI,企業的唯一訊號就是「效率」比員工數更重要。正因如此,資金充裕的Google和Meta,也都把「效率」放在擴張之前。

這種改變爲全球勞動市場帶來3個鮮明警示。第一,裁員已不再意味公司衰退,反而是公司盈利創高的表徵,數字亮麗並不能確保員工安穩。第二,加班文化不再只是東亞現象,而是AI驅動下的全球化趨勢,當任務完成速度被壓縮,時間自然被企業吞噬。第三,個人若不學會與AI協作,很容易被邊緣化。

矽谷今天的景象,或許正是未來白領工作的示現。必須體悟生存的關鍵從不是工時長短,而是成果與能動性。對上班族而言,與其等待裁員通知,不如立即開始自我升級與跨界賦能的練習。當技術讓「少人多產」成爲現實,唯一的選擇就是讓自己成爲那個能與AI並肩而行、能跨界完成任務的「超級個體」。(作者爲富瑜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